分享

刘亮|序曲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序曲


 

那位年迈的老人,把刚剪好的窗花,小心翼翼的放进一本旧书里,然后再把书本合上,掖进床头的一摞被子下面。她迟缓的起来,下床。她慢慢的穿上一件又一件厚厚的衣服,找到倚靠在墙根的一根用枣木做的拐杖。
她在炉子旁坐下,顿时一股热浪柔和的扑在脸上身上,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让人整个变得慵懒起来。
夜里怒吼的北风一阵阵叩击着窗棂,她不惯在窗户上换玻璃,而是在木头窗户上贴了雪白的纸张,她觉得那样暖和。墙上贴着九方格的年画,一张是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另一张是《唐僧取经》。
现在风几乎停住了,在细微的风声中,却依然有鞭炮声持续不断的传过来。有的很长一阵,有的震耳欲聋,今天是年啊,年就是孩子们尽情开心去玩的时候啊,他们把全部的热情和活力都在这几天尽情的释放,无拘无束。

她早就睡不着了。老早就听见窗户外面有早就自己的儿子孙子走动的声音,他们还小声的说:“悄悄的吧,别把奶奶吵醒了。”孩子的好心好意她不能辜负了,就一直躺到现在。
家里的人陆续起来了,大家小声的走路,小心的捧着火盆,静静的在石台子上点三大柱香。大门口的灯亮了一夜,让院子里在还未苏醒的时候泛着一种晕黄的光。
她必须起来了,当然她不起也没关系,可是她还是觉得利利索索的起来更精神些。她还能自己穿上衣服,这真是件高兴的事情。把新的裹腿布不松不紧的缠在腿上,倒了炉子上的温水洗了脸。
当一切都洗漱完毕后,她又在一把木质的躺椅上坐下了。听着炉子上坐着的水壶发出轻轻的咝咝声,她的心里平静极了。

她是全村最老的人了,九十多岁了。这仿佛成了全村里的一个骄傲,一张名片,村子里的人走到那儿,说什么话题,都会绕回到老人的话题,村人就兴奋的说自己村庄里有个老人快一百岁了,别人就惊讶就羡慕,就开始焦急的询问老人的衣食住行,老人的养生方式,那一家是四世同堂还是五世同堂,家里的媳妇骂不骂老人。当村人又把点点滴滴的细节说给外人听,那人就轻轻摇头,露出一脸的向往,大声说着这家子人多有福,老太太多有福之类的话。
老人的儿子多,每个儿子都争着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可她就这一点固执,哪里都不去,就住在大儿子家里。儿子们就说那外人还不一定咋说我们几个呢,老人说我就认老理,就住在老大家。膝下孙子多,有的上学有的做工,还有的当上干部,但他们只要一回家就到奶奶这儿来,或站着或坐着,把奶奶的手拉着,非要说上一阵子话不行。等他们在家过完假了,就一个个的要给老人告别。
现在过年的气氛淡了,拜年的少了,谁也不起得那么早,不在你一群我一伙的去叩开人家的门拜年,而是发个微信就草草了事。在这个村子里,可不是那样的,大家早早起来,吃过热腾腾的饺子后,就开始踩着厚厚的积雪往老人这儿赶了。你看那路上的热闹劲,小伙子和嫂子们嘻嘻哈哈的开着玩笑,当哥的就吸着烟大度的笑,没有要恼的意思。那一路的笑声都把树枝上的雪震得落下不少。有人走的急就摔倒,又引起一阵阵爽朗的开心的大笑。
大家谁都不说,谁也不问,都知道是去老人那里拜年。有的是抱着刚刚会说话的小孩,穿着厚厚的棉衣,小女孩才一岁多,可在人群里的几个小伙子跟前还是长辈,按理说他们得叫她姑姑。

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队伍,一个女子高挑的个儿,穿着一件猩红大衣,搀住一个男人的胳膊,在雪地里走,这是同家族的女儿女婿回门,他们最不能忘记的事情就是给奶奶拜年。
老人的几个孙子重孙子在门口几十米的地方干活,他们把一条路的雪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的头上冒着热腾腾的汗汽,他们把锨插在地上看着老远的人们朝着同一个方向来。
老人又看了看桌子上放着的一碟碟子的零食,瓜子啊糖啊,自己家炸得麻叶姜丝花糕,大人来了就喝茶,有小孩的就抓一把糖放到孩子兜里。
老早就给儿子们说别让人家磕头了,沾一腿的泥土,可是没有人响应,大家来了照磕不误,不让谁磕都不愿意。
她故意地咳嗽了一声,院子里的大儿子就轻轻地说:“娘啊,你起来啦?”
“嗯,起来啦。睡不着了,不过夜里啊,睡得香!”
“那好,娘,咱一会下水饺,吃过饭,那些拜年的差不多就过来了。”
其实这时候,院子里已经传来了说话的声音,那是大儿子热情的招呼大家,让烟的声音,拜年磕头的人来了。

作者简介:刘亮,供职于兖矿济宁二号煤矿,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创作题材以乡村和矿山为主,秉持以端庄真诚的态度书写平凡人间的人性美劳动美,发表作品近百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