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5 裁章碎拾王阳明(3)

 读书当玩 2020-08-08

                 3

王阳明心学,从认识与修心的线路审视与观照,心静而后附,附而共振,振而己动,动而识势,势而辨向,向而求是,是而归一。

静附振动,势向是一,格物之途,至善之道,知之大识,心之大归。

世界万物,是非前定。无定局无是非,有利害分得失。是皆归是,非统为非,统驭之心识,乌合之众。不是不非,或是或非,君子之辨。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极精至一’处便是。”(P2)知止,当静。静分多层。一般以为,静到无虑,无尘无波,心镜则出,可照见是非。朱子的“事事皆有定理”,当是属于这样的照见。

照见之外有照见,心修之高存更高。王阳明所说的“求至善”,却不在“定理”之中,而在“定理”的“义外”也。何哉?善无止善,理无定理,修无止境。此乃超出常识常理的界识。常是,论常理。非常是,求非常理。致求竭尽,永无至理。

之所以致求竭尽,永无至理,因此王阳明反复强调,心即理也。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巩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以外之事,以外之理乎?”(P2)天理存乎洪荒,和光同尘。地理泛之万物,和合与共。人理出自各心,归于一善。天心地心,归于人心,即王先生所言之理。故而,修善明理,务持信念,“去人欲,存天理”,求至善。

至善之途,王阳明心学强调:“格物是止至善之功,即知至善,即格物矣。”一个永无止境的悖论,让人性之修为,认识之疆界,无边无垠。

心无止修,物不格至。奈之若何?王阳明承朱子之学,给出“精一”“博约”“尽心”之阶梯。“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知行合一”“一言而喻”。善哉,善哉,善莫一哉。精为心修之精,约当格物之至。心修为一,格物止一。

个人的心修,宜静,宜附,宜振,宜动,宜势,宜向,宜是。笼统之心,驿动之心,静而谋附振,谋动势,谋向是,宜且当时,宜且当是。俗言:到哪个坡,唱首歌!

              2017年12月24日清乐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