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季儒】急、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经验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8-08

支气管炎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 急性支气管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而来;

  • 慢性支气管炎多由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而成,亦可继发于支气管喘息,或支气管扩张或心脏病等。

本病以咳嗽为主,故属于中医咳嗽范围。咳嗽有外因内因及虚实寒热之别。外因咳嗽多起于风寒或风热。内因咳嗽多受其它脏腑影响,故《内经》有“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之语。外因咳嗽多为实证,内因咳嗽多为虚证。然实证中有挟虚者,虚证中亦有挟实者,不可拘泥,必以脉证为辨。至于寒热,除由脉证上分辨外,亦可从痰的颜色上加以分析。一般说,黄稠为热,稀白为寒,但亦不能拘泥。


何西池《医碥》中说:“辨痰之法,古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试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痰随嗽出,频嗽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遂致困顿,······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致于黄稠耳。迨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反黄而稠,则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炼所致。......方知黄稠之痰,火气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势反急而盛也。此皆当用辛凉解散,而不宜于温热者也。”

“又以内伤言之,肾火虚,水泛为痰,其痰清稀,当用温热固也。即肾火盛,水沸为痰,其痰亦清稀,盖龙雷动而雨水随之,卒然上涌,虽略带浊沫,终非黄稠可比,亦宜用甘寒壮水,而不宜于温热者也,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寒哉。大抵稀白而吐疏者必属寒。”

总之须临证细审,更参以脉,自可不误。

咳嗽最有外因内因之别,然皆于肺有关,陈修园所谓:“肺如钟,撞则鸣”。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皮毛为肺之合,故皮毛受邪必先入肺而为咳嗽,皮毛为风寒所闭,内热不得外达,热为寒束,故治疗既要解表以散寒,又要清里以肃肺,表解则嗽自止。宜疏表止嗽汤。

疏表止嗽汤(自定方)
桑叶10克,菊花10克,杏仁9克,炙白前9克
竹茹12克,连翘12克,广皮6克,炙前胡9克 
荆芥5克,甘草3克,生枇杷叶12克

凡感冒后引起咳嗽者,必须以解表为先,本方:
  • 桑叶、菊花、荆芥解表以散邪;

  • 杏仁、枇杷叶、炙前胡、炙白前、广皮降逆化痰以止嗽;

  • 竹茹清胃以化痰;

  • 连翘清热以消炎。

如表寒郁较重者加苏叶5克;
如咳痰稀白加清半夏9克、云茯苓12克;
如痰不易出是为肺燥,加款冬花12克,或加梨膏30克,化入汤药中,肺得润则痰易出,痰出则咳自止。
若咳嗽日久,甚至迁延数月不愈者,系风邪入于肺络,或感冒咳嗽初起而用川贝母、麦冬、五味子等补肺之品,将风邪闭于肺络,可用麻杏甘石汤加细辛少许引邪外出,即“火郁发之”之意。但麻黄,细辛不可多用,每味仅用一克即可。

若表邪已解,而咳嗽不止,或咳久肺虚气短乏力,因肺为娇脏,喜温而恶寒,初由风寒侵肺而致咳嗽,继而因咳而伤肺,肺失清肃之令。治宜温润肺脏,益肺化痰汤主之。

益肺化痰汤(自定方)
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炙前胡9克,
南沙参12克,百部9克,炙枇杷叶12克 , 
炙白前10克 ,甘草3克,川贝母9克

本方皆是温润益肺之品,治表解而咳不止者,或少加桑叶以搜余邪。

如久咳不止,可加五味子5克以敛肺气。但古人用五味子止咳必加细辛或干姜少许,俾一散一收,遮无留邪之弊。

外感咳嗽多因表寒内热,不可过早使用寒凉,如石膏,三黄等。更不可使用滋腻固肺,如生地、麦冬、元参、川贝母等。

如过早使用寒凉,外寒被遏,内热更盛,延缓愈期,其害尚小,如初起使用滋腻,则将邪固蔽于肺,拂郁日久,引邪入于血分而致下午发烧转成虚劳,其害实大。此病固不可早用寒凉与滋腻,而辛温燥热之品亦当禁用,因其能助内热,煽动火焰,灼伤肺络,即有失血之虞。此治外感咳嗽之大略也。

病例1

杜×× 女 52岁

初诊:半年来屡感风邪,每犯则头痛憎寒咳嗽,是风邪侵袭皮表,内舍于肺,近十余日咳喘痰多。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受邪则便不固,故大便溏泄,日三、四次,脉滑数。

宜宣肺定喘,兼以和中。

麻黄炭1克  杏仁9克  甜葶苈9克

大腹皮5克  黄连6克  滑石12克

范志粬6克  细辛1克  海浮石12克

茯苓12克

复诊:

前方连服二剂,喘减,便泄已止, 惟咳嗽痰多,依然未减;原方去范志粬、滑石、黄连;

加紫全苏9克、生枇杷叶12克、炙前胡6克、炙白前9克。

【按】

本例为肺卫不固,易感外邪,内应于肺,故以麻黄、细辛散寒透邪,杏仁、甜葶苈、海浮石泄肺定喘;茯苓、大腹皮、范志粬和中止泄。以其脉数故用黄连、滑石以清热固肠。进药两剂喘减便止,又加紫全苏、枇杷叶等散风止咳而愈。

病例2

刘XX 男 32岁

曾因肺瘤将右肺割去一半,肺气已伤,清肃失下行之令,则上逆咳嗽。痰不易咯出者,是津伤肺燥。脉弦滑而数者,是痰热内郁,热邪上犯,故时有晕倒之势。病已月余,拟清热润肺,俾痰易出则咳自止。

炙麻黄1克   生石膏18克   杏仁9克 

炙前胡9克   黛蛤粉30克   炙白前9克 

旋覆花9克   瓜蒌仁12克   赭石9克     

海浮石9克   鲜菖蒲12克   炙枇杷叶12克 

竹茹12克    紫雪散1克(冲)

复诊:

前方连服三剂,咳嗽见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

【按】

本例为肺切除手术后,气津两伤,而成肺燥,故咳嗽痰不易出,肺喜清肃,故用石膏、麻黄以肃肺,旋覆花、赭石以降逆,其余皆止咳化痰润肺之品。


病例3

戴××男 36岁

素有咳嗽宿疾,近又添心跳气短,面色萎黄,脉来参差不齐。

盖嗽久伤肺,肺损及心,故又添心跳气短,脉有间歇,

面色萎黄者,是气血亏而不荣于面也。

生龙骨12克  生牡蛎12克   炙甘草6克 

吉林参5克    麦冬12克      阿胶9克(烊化) 

桂圆肉5克    茯神12克      柏子霜9克 

磁珠丸12克(布包同前)

复诊:

脉象转佳,咳嗽未止,并以强心止咳。

党参12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5克

百合12克   冬虫草5克   阿胶9克

炙前胡9克  炙紫苑9克   款冬花12克

病例4

杨X 女 29岁

初诊:咳嗽甚于午后,吐白痰,行动更剧,脉数而无力。按咳喘甚于午后,行动更剧者,为下元虚损之征,脉数而有力,为上焦有虚热之象。

其吐白痰者,以咳嗽频频而痰随咳出,频咳频出,不俟痰黄稠而后出也。与寒痰之稀白者不同,治以清上焦,温下元法。

生石膏18克   麻黄1.5克     款冬花12克

甜葶苈9克     细辛1.5克    清半夏9克 

银杏仁5克     瓜蒌12克     五味子5克

鲜菖蒲12克   黑锡丹1.5克(吞)

复诊:

前方连服三剂,咳喘大减,效不更方,原方再服三剂。

【按】本例为上实下虚,故用清上实下法,生石膏、麻黄、细辛、葶苈清上泄肺,然下元虚者不任开泄,故加五味子、银杏以敛之,补泄并行,以免有开泄太过之虞。黑锡丹固下元,大热纯阳之味,恐有伤肺阴,然有石膏之辛凉,互为佐使,寒热并用,可无偏胜之弊。服三剂咳喘大减,原方未事更张,病即痊愈。

病例5

谷×× 男 68岁

初诊:咳嗽面浮,下肢作胀,早轻暮重,脉象沉滑,证属脾湿。湿邪凌肺则咳嗽,上犯则面浮,下注则腿胀,湿为阴邪得阳则化,上午阳气盛故病轻,日暮阴气当令,阴邪旺于阴分,故病重,治宜健脾祛湿,止咳化痰。

炒白术9克   茯苓皮12克    款冬花12克

大腹皮6克   冬瓜皮12克    杏仁9克 

海浮石9克   紫苑9克         陈皮6克 

炙前胡6克   炙白前9克

复诊:

前方连服三剂,咳嗽大减,肿亦渐消。原方加黄耆皮12克、甘草3克。

【按】本例为脾虚湿盛而致咳嗽浮肿,故用白术健脾;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化湿;陈皮调理气机以助化湿之力;杏仁、款冬花、紫苑、前胡、白前温肺止嗽,数剂即愈。本篇所列病例五则,皆属于慢性支气管炎,也就是内伤咳嗽。至于急性支气管炎,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临床更为多见,治法先以疏解为宜,疏表止嗽汤即可选用。因与感冒大致相同,庶不另列病例。

王季儒教授简介:天津著名中医,民国时期医家王静斋之子,17岁随父开始正式学医,后拜当时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为师,以善治温病闻名于世,世称“石膏王”。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王季儒医论。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