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王两判词:明君?昏君?浅析隋文帝的治国方略

 瓜子心 2020-08-08

隋朝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可能是一个与秦朝差不多的王朝。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而且都是因为皇帝暴虐激起了人民的普遍反抗。在这样的印象下,隋朝的两个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似乎都成为了昏君的代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常常将隋唐联合在一起讲,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隋朝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这样来看,隋朝似乎又并非是一个这样昏庸的王朝。

实际上,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他们的许多政策其实并非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是确实想要将国家治理好。特别是隋文帝,在他的治下,随帝国成为了一个非常富裕的帝国,从某些意义上来说,隋文帝甚至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他十分节俭、十分勤奋,但他的这些优点实际上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也正是因为这些负面效应,使得他的评价在后世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向。

本文就试图通过分析隋文帝的治国方略,向读者展示为何后世会对隋文帝出现两极化的评价,以还原一个相对客观的隋文帝的形象。

隋朝开国帝王隋文帝

隋文帝治国之优

不论隋文帝治国如何,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隋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能够认得清时势的人,这从他以外戚的身份夺取北周的政权,登基为帝,随后又果断起兵,发起了大规模的平陈战役,一举消灭了盘踞在江南的南陈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隋朝。如此精明强干、果断敢为的作风,就足以令人们对隋文帝刮目相看。

而在建立隋朝之后,隋文帝在治国方面也确实是作出了很多得当的措施,推动了隋朝的富强与发展。隋文帝即位之始,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改造了西魏以来的关陇旧制,废除了此前盛行的严酷刑罚,推行了一批的新的律法。对于政府机构,他则是大力地进行精简,并对吏治进行整顿,一改前朝吏治昏庸的景象。除此之外,隋文帝还大力推广儒教,在全国实行儒法,使得隋朝的政治秩序很快就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了起来,隋朝迅速走向安定和发展。《资治通鉴》中说隋文帝“革命数年,天下称平”,就是隋文帝政治变革成功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资治通鉴》史料

在经济方面,隋文帝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一方面,隋文帝改革并且落实了均田令,同时节制豪强,减轻赋税,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调动了民众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隋文帝则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同时广置粮仓,开设义仓,保障农业生产以及百姓的生活。在这样的政策下,隋朝的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库藏皆满”,隋朝很快便成为了一个富裕的帝国。

在用人方面,隋文帝同样是知人善任《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说隋文帝“以建治之术,贵得贤而同心”,在朝廷中任用了一批贤才。而在为政方面,隋文帝则称得上是简朴自律、勤勤恳恳,在中国历代众多的帝王中,隋文帝大概都能算得上是最勤奋的那几位。史载隋文帝“每日临朝,日昃不倦”、“日旰亡食,夜分未寝”,可以说是为了朝政殚精竭虑。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除此之外,隋文帝还有一个在帝王中尤显可贵的品质,那便是谦逊。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一批大臣劝谏隋文帝上泰山封禅,就连亡国之君陈后主也献诗劝隋文帝封禅:“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但隋文帝却很清醒,根据《隋书·高祖纪下》的记载,隋文帝是这么回答的:

“岂可命一将军,除一小国,遐迩注意,便谓太平,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

虽然之后隋文帝拗不过大臣们的一再劝告,还是去了泰山,但并没有封禅,而只说是“东狩”。这样的谦逊谨慎,在帝王之中实属不易。

《隋书·高祖纪下》史料

正因为隋文帝为政中的这些优点以及他在建设隋王朝上的贡献,《隋书》中对隋文帝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称隋文帝为一代良主:

“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安泰晏如,功业昭昭,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

隋文帝杨坚影视剧形象

隋文帝为政之失

虽然隋文帝拥有以上的这些优点,但优点若是过了头,便会变成缺点,这一点在隋文帝身上便有着绝佳的体现。隋文帝崇尚节俭,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隋文帝实在是节俭过了头,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天底下的百姓都像他一样节俭。《贞观政要》之中就记载了唐太宗历史名对于隋文帝过分节俭这个缺点的批评: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竞不许赈给,乃令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唐太宗人物画像

唐太宗认为,隋文帝已经不能叫节俭,而应该称之为吝啬,虽然国库丰盈,但仍然不愿意分拨粮食赈济灾民,这完全就是只想着守住国家的财富,而毫不体恤人民了。隋文帝吝啬的后果,便是留给了隋炀帝大把的财富,因此就让隋炀帝有了豪奢的资本,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明代的王夫之与唐太宗有着同样的看法,他在《读通鉴论》中写道:

“隋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不共其德而徒厚其财也。富有四海,求盈不厌,侈其多藏,重毒天下,为恶之大而已矣。”

可见,隋文帝之吝啬,确实是为后世所诟病的。

隋文帝的另一个优点是勤奋,凡事亲力亲为,这当然也是一个优点,但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凡事亲力亲为、勤勤恳恳反而就显得格局狭隘、不能把握大局了。唐太宗就对于隋文帝凡事亲力亲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行为感到十分不屑,他曾经同其大臣萧瑀讨论过这个问题。

隋炀帝杨广与爱妃

唐太宗问萧瑀:

“隋文帝如何主也?”

萧瑀答道:

“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唐太宗说道: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而照不通,至察而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唯即承顺而已!”

隋朝的疆界图

看得出来,萧瑀对于隋文帝勤劳刻苦、亲力亲为的工作方式还是赞同的。同时唐太宗一阵见血地指出,隋文帝凡事亲力亲为,只是因为他不信任手底下的臣子,而这样凡事亲力亲为的后果,便是境界低仄、格局狭隘,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不仅不是优点,而且还是巨大的缺点。

唐太宗的确是一针见血地看到了隋文帝的问题,他的问题不仅是格局狭隘,更为重要的是不信任群臣和百姓。由于隋文帝总是担心手下的大臣对自己有所隐瞒,因此他最热衷于做的事情便是暗中派亲信到地方上探查官员的情况。

发展到后来,隋文帝更是给大臣们暗下圈套,让大臣们主动上钩,然后再对大臣们予以严厉的处罚,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钓鱼执法”。对于百姓,隋文帝也是同样的不信任,他非常害怕民众起兵作乱,因此下诏规定:“收天下兵器,敢私造者问罪。”

到了后来,隋文帝甚至规定大型船只也不能建造,因为大型船只可能会藏匿奸党:“天下船长三丈,谓其既大,必能藏匿奸党,并令没入宫。”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令大臣们和百姓们战战兢兢,大臣们更是不求干好工作,只求不要做错事情,让隋文帝抓到把柄,如此一来,官吏们怎么可能尽心尽力,国家又怎么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呢。

隋文帝这样的做法和性格,实际上已经奠定了隋亡的基础。《隋书·高祖纪下》中就写道:

“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因此,隋文帝虽然确实拥有一些优良的品质,也确实作出了一些政绩,但他在为政之中的失误也是巨大的,这些失误甚至直接为隋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

结语

隋文帝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君主,在他的治下,隋王朝确实是很快地强盛了起来,隋朝当时的富裕程度,甚至要超过后来的开元盛世,隋文帝的治理不能不说是很有成效的。在隋朝之前一都是举荐制来步入仕途,导致很多的权臣们大都用自己的心腹子弟,抑或是借用此机会敛财,而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天下有学识、有抱负,肯为国家效力的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这一点是具有开创性的。

但是同时,隋文帝也犯下了很多错误,这些错误造成的后果同样是严重的。他的多疑造成了官员的不作为,他的吝啬导致了民心的流失,这等等的一些失误都为后来隋朝的迅速灭亡而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不因因为这些错误的行为就认为隋文帝是一个昏君,抑或是没有任何作为的君主,这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

从隋文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帝王和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勤奋、节俭、谦逊这些品质,更重要的是能把握全局,能够有的放矢地管理国家,这才是一个国家的管理者所需要拥有的品质。一个国家的管理者若仅仅拥有普通百姓的优良品质的话,是不足以管理好一个国家的。

隋文帝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我们不能单看隋文帝在位期间及其整个隋朝的短时间内来论断,个人观点隋文帝作为一个君王可以说在历代君王中不能说是昏君,但是相比其他的明君,隋文帝也不能算。只能说对隋文帝的评价,我们看具体的方面,只有这样针对性的对看待隋文帝,才能更好的评价隋文帝。

参考资料:《隋书·高祖纪》、《资治通鉴》、《读通鉴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