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朱祁镇九岁成王为切入点,探析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瓜子心 2020-08-08

前序

宣德年间,孙嫔为明宣宗诞下长子朱祁镇,母凭子贵晋为贵妃,是明宣宗体弱,朱祁镇不过四个月大,册立为皇太子,尊其母妃为皇后。八年之后,明宣宗驾崩,继皇太子朱祁镇为新帝,次年改元正统,孙氏尊为皇太后。

新君年幼,九岁有余,难以令众臣信服,请太皇太后及皇太后一同垂帘听政。张氏身为太皇太后地位尊贵,虽为女流但在处政用人上有极佳的眼光。从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许外戚干涉前朝的政事。曾有伺候朱祁镇的太监王振,明宣宗时期得先皇器重封为东宫局郎,作为太子贴身太监,明英宗即位后,升王振为司里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

朱祁镇画像

张氏得知后,三不五时将王振叫去训诫,削弱了王振的锐气,使得王振在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不敢干预朝事。当时王振并未显露出自己的私心,可见张氏很早就对其防备,眼光甚远。张氏重用旧臣,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史上称为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三人辅助张氏与皇帝,安定边防,整顿官吏,发展经济,是大名朝发展鼎盛的重要功臣。

根据明朝《玉堂丛语》中有:“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玉堂丛语》史料

张氏与三杨共同治国,国家发展欣欣向荣,但好景不长,张氏与三杨接连去世,无人镇压的宦官王振出现,在皇帝朱祁镇前兴风作浪,加之皇帝年少轻狂,政治一直走下坡路。明太祖在世时驱逐鞑虏,平定中原,迁都于北京,方便驱逐防备漠北一代。元顺帝逃回漠北之后,北元一分为二,形成瓦剌和鞑靼,互争高低。正统年间瓦剌逐渐强大,经常骚扰明朝边境,前往明朝使者也对明朝不敬。

当时的权臣王振对其颇有不满,借此鼓动皇帝御驾亲征,削一削他们的锐气。朝中大臣多番劝阻,皇帝不听,一心效仿父亲御驾亲征,大展拳脚。但当时朝廷军队都远在关塞,只能从京师附近组成临时军队共二十余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临走前立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让皇弟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并不顺利,大雨连绵,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到处横尸遍野,又传来后方粮草供应不足,皇帝有心撤军,但王振以皇家脸面为由,建议绕道蔚州。大军按照原路撤退,大军退到怀来附近,原地待命等待辎重进度。就在怀来城外土木堡之处,瓦拉大军追赶到明军,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中,瓦拉围攻数日,借谈和之名,发动总攻,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国公、兵部尚书等大臣戒备杀害,历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一.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制度

瓦拉借皇帝之名,向明朝索要财物。国不可一日无君,以于谦为首的大臣附议孙太后,拥护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远在瓦拉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不与瓦拉接触,即便用太上皇作为要挟也不用搭理。次年改元景泰,八月,距离太上皇被俘已有一年,瓦拉见明朝不搭理自己,战事上屡次打败,派人南下求和。景帝派杨善前往查探。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杨善影视剧形象

杨善趁机将太上皇接回,《明实录》中有“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但回京后,太上皇被锁南宫,整整七年。景泰帝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臣子治理国政,虽无政绩,但国序有然。但他软禁太上皇,执意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被人诟病。彼时,原朱祁镇门下多位大臣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正月十七日凌晨,闯南宫大门,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请陛下登位,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南宫复辟。

景泰帝遭人诟病,旧臣拥护太上皇朱祁镇,都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世袭君主制有关,皇位继承是以血缘关系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是皇权一脉承袭的唯一途径,是历代王朝世袭君主制的核心。现从皇位继承制度的渊源,继承的形式,继承者的培养几个方面,来分析明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利弊。

南宫复辟场景

皇位继承制度的前身为西周的宗法制度,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度演变而来,是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在封建君主专制确立后,皇帝独占权力,皇位的继承成为了国家的核心问题。这关乎皇权能否在本家延续,国家一日没有君主掌权,一日岌岌可危。《汉书·叔孙通传》中记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历代皇室都将子嗣和立太子,视为国家大事。

汉代正式确立皇位继承制度,主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故嫡长子成为确立君主继承人的首要标准。皇帝在位时就会预立太子,为国家的储君。作为国家大事,册立太子会有很隆重的仪式,选定节日,祭祀先祖宗庙,受文武百官奉迎朝拜,并昭告天下。册立太子,目的在于保证政局的安稳,保障皇权在本家交替,是君主煞费苦心想要巩固的皇位继承制度。

秦朝皇位继承制度

二.皇储继位制度的几种形式

自古封建君主专制将皇位继承的问题看得极重,为了皇权血统能够延续,保证皇储继位定国安民,古代的皇储继位制度演变形成了几种形式。

  • (1)立嫡立长

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皇帝的正妻为皇后,但后宫嫔妃成百上千,自古为皇位争夺反目成仇的事情层出不穷,为稳定皇室内部的秩序,避免皇帝诸子反目成仇,沿袭宗法制度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

也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帝的正妻皇后被称为嫡,其余的嫔妃为庶。皇位需由嫡妻的长子继承,天生赋予光环,至于嫡长子是否贤能,并不考虑。如嫡长子早殇,首立其子,也就是皇太孙。如若嫡长子早殇也无儿子,才由嫡次子按照顺序继承。如若正妻无子,则考虑册立贵妾庶出之子。

《大明令·户令》史料

  • (2)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制,册立皇帝弟弟为皇位继承人,即皇太弟为储君,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在历史上,兄终弟及并不少见,以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为帝。

  • (3)立子杀母

皇位继承影响江山社稷,为避免节外生枝,皇帝会采取断然措施。汉武帝在晚年患有严重的疑心病,佞臣江充制造无辜,逼得戾太子自杀身亡。戾太子死后,汉武帝为册立储君之事反心,最后人选锁定在晚年所得的幼子刘弗陵。幼子年幼,汉武帝担心他的母亲日后会干涉朝政,动摇刘氏江山,于是立下遗嘱,立刘弗陵为太子,并杀其生母。

后北魏道武帝效法,将明元帝拓跋嗣生母赐死后说:“昔汉武帝将立义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吾故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后因这种制度太残酷,后世未见使用。

汉武帝为画像

三.继承制的培养

既定皇子之后,需培养太子才德,为其继承皇位做准备。设立东宫府僚,赋值太子政治势力。皇储才能和性情,关系封建王朝的稳定,所以培养皇储也是为江山社稷的稳定做准备。

培育皇储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封建礼制和历史知识教育,主要学习的内容为儒家经典,推崇儒家仁义治理天下,仁政易得人心;

其二,皇帝统治国家经验的传授,在皇储习得礼制和儒家思想后,皇帝通过实践的方式,教导皇储自己的统治经验。

除理论上的论述外,也要加强皇储的实战能力,在未继位前给太子实政的机会,从实践中熟悉政情,锻炼治国仁政的才能。通常都会让皇储旁听或参与议政,皇帝出巡或亲征时,由皇储监国,短时间内全权处理朝中一般事务,是很好的历练方式。也有皇帝出巡时,皇储一同出巡,亲身体验百姓民生。

古代太子府

四.皇位继承制度的利与弊

皇位继承制度的存在,保证了皇权政权平稳过渡,使民心安稳,政权稳固,是符合封建社会现实的一种继承制度。立嫡立长的制度,也避免了后宫太子之位的争夺,守护皇宫内部的安稳。但是制度上的缺憾,导致这项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

改朝换代多为皇位争夺,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皇帝一人独掌天下大权,无数皇子嫔妃觊觎太子之位,虽有嫡子长子的约束,但是皇子早殇的案例层出不穷。每到皇子争太子之位,朝廷各种势力分为多派,谋逆乱党趁机而起,制造混乱。

另外遵循立嫡立长,不考虑皇子是否贤良。所选者并非皆为贤良德才兼备。从历史的事实来看,除少数开国之君或守成之主能令国运昌盛以外,历数世代皇帝皆为昏君庸主,造成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太子从小只培养封建礼制和儒家思想,自幼娇生惯养,对社会和民生一无所知,更是不懂得文韬武略,实在是治国无力。

朱祁镇影视剧形象

结论

经历七年软禁,朱祁镇夺回属于嫡子长子的皇位。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景泰八年二月乙末,皇帝废朱祁玉为郕王,以同样的方式将其软禁在西苑,在其死后赐其谥号为戾。两次在位,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静生涯,朱祁镇的事实是皇位继承制度的最好体现。

朱祁镇算不上有才能,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立为太子,自幼娇生惯养,先帝逝世后以皇储身份继位。后又按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给朱祁钰,虽然最终兄弟两人还是为了皇帝之位互相折磨,但不论是朱祁钰继位之后不肯让出皇位,还是朱祁镇靠老祖宗的法制,获得老臣的支持夺回皇位,这一切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和皇权继承制的产物。

参考文献:《大明令·户令》、《玉堂丛语》、《明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