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玄老师讲中国文化——皇位传承

 感通天下 2017-01-12

我国什么时候有皇帝的?皇位是怎样继替的?

    皇帝是我国古代专制君主的称呼之一。在甲骨文、金文和上古典籍中,已屡见“帝”、“皇”等称号。“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大也”,《风俗通义》说“皇者,中也,光也”,因而,“皇”是至高至上,光明无比的神圣称号。‘帝”,《说文解字》释为“王天下之号也”,《白虎通义》称“德合天地者称帝”,也就是说,帝是统御万众,象征人间权力的称号。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究竟指哪几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照《史记》的说法,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指黄帝、撷项、帝誉、唐尧、虞舜。而在夏商周时期,帝还不是人间君主的称号,帝大都指上帝、天上的神。商周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王是人间君主最尊严的称呼,如周代有文王、武王之称。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的逐渐衰败,各诸侯国纷纷称王,自秦始皇自“皇帝”号,皇帝一词作为我国专制君主的称呼直至清朝帝制被推翻而告废止,共流传了两千余年。

    皇帝制度的建立,表明专制君主统治的初步建一立和逐步发展,而皇位的继承和替代,则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我国古代皇位的继替情况看,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同姓相继—世袭型;

    二、异姓相代—更替型。

    同姓相继,是指皇位的继承,世世代代限于同一始祖的父系后代中进行,这就是皇位继承的世袭制。如汉朝的皇位只能传之于刘邦之后,唐朝的皇位只能传之于李渊之后,明朝位只能传之于朱元璋之后等。皇位世袭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但它始终是皇位继承的主流。从皇位世袭制看,大致有四种情况:

    1硕立太子。皇位继承,以世袭为主,世袭之中,又以父死子替为正宗。但历代皇帝妻妾众多,子孙满堂,为了避免皇子之间因争夺皇位而祸起萧墙,预立太子就成了皇位世袭制的核心。从汉到明,封建王朝无一不将册立太子看作一件国家大事,常举行十分隆重的典礼。“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汉书·叔孙通传》),“太子,宗挑是系,善恶之习r兴亡在焉’(《新唐书·刘泊传》)。立太子的法则,基本上有两条:“立嫡不立度,,‘立长不立贤”。所以,皇位世袭制基本上是围绕着立嫡立长而进行

的。

    2、密定血储。预立太子制度,虽然公开确定了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节身份,但这样做往往引起其他皇子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如后宫、外戚、权臣的不满,常酿成宫廷之争。清圣祖康熙在位时,也曾预立过太子,后又屡废屡兴,终于演变成夺嫡之争,成为清代前期政治史上一大公案。康熙皇帝有鉴于此,并汲取历史教训,于是下诏废太子之制,改由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诏,秘而不宣,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诏,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这就是清代的密定皇储之制。

    3、内禅于子。在封建皇位继承史上,曾出现过为数不多的当朝皇帝让位于子而自成太上皇之事。如唐玄宗于安史之乱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后安史之乱平,玄宗自四川返回长安,只能默认事实,被迫做起了太上皇。又如清高宗于乾隆六十年让位于仁宗嘉庆皇帝,自称太上皇,颐养于宁寿宫,至嘉庆四年正月驾崩,为太上皇共三年余。这种内禅于子的做法,实际上是父死子继的变态,与古代禅让制不可同日而语。

 

    4.通宫夺位。封建社会皇位既尊,则觊觎者众。父子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杀戮者不绝于史。著名的如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了杀掉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外,还势逼唐高祖李渊让出皇位。又如五代时梁太祖朱温被其子朱友硅所杀,夺去帝位,后又被其弟梁末帝朱友贞所杀等等,不一而足。

    皇位的异姓相代,是指皇位的更替既不是在同姓之中发生的,也不是通过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以改朝换代的形成产生的,而是以外戚、权臣、后宫的身份达到的。历史上以外戚或权臣身份夺得皇位者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曹不、南朝的刘裕、北周的杨坚等,他们分别以“禅让”的形式建立了“新”、“魏”、“宋”、“隋”等朝代。而武则天则以皇太后的身份,废默李唐皇室,自立为帝,改唐国号日“周”,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种以戚属身份夺得皇位,是皇位继承的又一种形式。

 

 



      更多详情,可以阅读周易玄老师新著《国学旨归》系列丛书。


      当当、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等网店、机场书店及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均有销售。


      需要老师亲笔签名的图书,可以与工作室助手周博康老师联系:139106383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