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历史上的"北伐"会困难重重?从刘裕的北伐经历或可见一斑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东汉末年,司马家族成功夺取了曹家的天下,自己称帝建立了晋朝。对于后来的事我想大家都有一些印象,就是发生了皇族的内斗"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好不容易拿下了天下,但是他却发现自己手里的权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放眼望去,朝野上下都是一些高门大族垄断的权力。司马懿肯定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选择大肆分封司马家族的人。

司马炎本来是想着利用诸侯王帮助自己镇压全国各地, 压制这些高门大族。可是却没有想到自己家族内部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自己打成一锅粥还不算,甚至还拉拢了周边的蛮族一起进入战场。不过蛮族一旦加入进来就不再受到任何人的控制了,于是西晋也就这样被作没了。

八王之乱人物关系图

有一小部分人一直往长江流域跑,在一些南逃的世家大族帮助,下司马家族再次建立了东晋。西晋的时候虽然世家大族有一定的权力,但至少司马家族本身也还是可以制衡他们的。但是到了东晋的时候,司马家族可就完全没有反抗之力了,所以就出现了我们都听过的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当时的士族彼此之间也达成了默契,放手的开始瓜分权力。

士族之间也并不是一团和气,一些高等的氏族在朝廷当中是呼风唤雨,颐指气使,还有一些低等的氏族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去,但是在这些低等士族的手里却掌握着军队这种大杀器。就是在这种畸形的权力环境中,东晋也一步步的走向了灭亡。东晋建国百年左右,桓家的后人桓玄篡夺了东晋的皇位,不过马上就被统领军队的低等世族给弄下了台, 最终是刘裕笑到了最后。

为了当皇帝,刘裕选择了北伐

刘裕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宋,你可能会说不对呀宋朝不是赵匡胤建立的吗?所以后代历史为了区分这两个朝代,称刘裕建立的政权叫刘宋。我们称呼这段历史为魏晋南北朝,刘裕建立刘宋开始就被称为南朝。而在北边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北朝。刘裕是成功当上了皇帝,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没有到他可以放松的时候。

要知道中国想当皇帝最讲究的就是一个正统性,人家司马家族虽然也是靠篡位上台的,但人家至少是统治这块地区几百年了,习惯成自然也拥有了一部分的正统性。可是你刘裕才刚刚上台哪来的正统性,所以这段时间才是刘裕最危险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说不定什么地方又会冒出一股军队,把自己从龙椅上拉下来。

东晋局势图

《宋书》记载:"三年二月,刘裕尽诛桓氏。三年正月戊戌,荧惑逆行,犯太微西上相。"

所以刘裕掌握朝政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军事行动就是北伐。北伐对于刘裕来说有两个好处:首先,为了平息内忧,所以对外树立一个靶子是最经典的方法。在开战的紧张状态下,刘裕就可以使用非同寻常的方法来调配人手, 重新打散原来的组织结构。现在的公司之所以经常会开展一些运动来突击解决问题,也是为了制造紧张状态,在这样的紧张状态中就可以顺便解决一些不起眼的问题,其实这些顺便解决的问题可能才是这场运动的重点。

刘裕画像

而北伐除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起到平息内忧的效果之外,对于刘裕的正统性也是一个极大的加强 。因为现在的人们都是被蛮族赶到长江以南的,如果刘裕可以带大家杀回去,那他的政治合法性, 毋庸置疑的会得到很大的加强。如果北伐成功,刘裕当皇帝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北伐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一箭双雕的好事。刘裕的北伐一共有两次,一次是讨伐南燕, 而另外一次就是对抗后秦。

北伐的路线选择

公元前416年,刘裕通过精心的准备,发动了第2次北伐。当时摆在刘裕面前的有三条路,因为当时想要攻打关中地区也只有这三条路可以走。第1条路是跟随诸葛亮的老路,从四川和汉中地区翻越秦岭。但是诸葛亮北伐的历史教训还没有过去多久,这条路无疑是走不通的。

第2条 路就是从南阳直接进入关中,但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山路太过难走, 以前走这条路来北伐的军队,都是以失败告终。所以这条路也不能作为首选,但是刘裕还是派遣了一支小股部队,沈田子带领。主要就是想着这支小股部队能够在开战的时候起到一个牵制和骚扰的作用。但这支部队却在后面给了刘裕一个超大的惊喜,这边暂且不表。

北伐路线图

《宋书》记载:"高祖北伐,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自武关入,伪上洛太守囗脱奔走,进据蓝田,招怀戎、晋。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率部落归化。"

第3条 路就是从洛阳向西进发,通过潼关进入关中。这条路对于东晋来说是最好走的,刘裕就选择了这条路来攻打后秦。但是后秦这边也不傻,知道这条路最容易遭受攻击,所以在潼关部署了重兵。在刘裕的计划当中为了攻打潼关,就必须先打洛阳 ,然后修正军队在一起攻打潼关。可是当时洛阳也不在东晋的手里,还是在后秦的手中,所以东晋的战略就变成了:先派遣各路大军从不同的道路赶往洛阳,在洛阳集合完毕之后在一起攻打潼关。

现代潼关

一开始的进展非常的顺利,由王镇恶率领的先头部队顺利的攻下了洛阳,第一战略目标顺利达成。但王镇恶由于贪功冒进,没有等到大部队到达就直接开始了攻打潼关, 虽然也顺利的攻破了潼关,但是在距离潼关不远的定城陷入了僵持状态。可就在这个时候,刘裕的大部队却迟迟没有办法到达战场, 再加上后秦对于部队的骚扰,大部队在几个月之后才勉强到达了战场。

到了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一大半了,这个时候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就在这个时候却传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那就是沈田子率领的小股部队居然已经进入了关中平原,马上就能到达长安了。这是因为后秦对刘裕的大部队虽然小心提防,但还是漏掉了对沈田子带领的小股部队的防守。沈田子顺利的攻破了两座城池,剑指长安。

长安城

由于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不仅刘裕懵了,后秦这边也懵了,连忙就让驻守潼关的军队赶紧回防。但是刘裕心里可是门儿清,沈田子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手,所以连忙派遣士兵走小道去支援沈田子。在随后的战斗当中沈田子以极少的兵力击溃了后秦军队,这样 帮助了潼关附近的大部队,在王镇恶的率领下,大部队一路冲杀攻破了长安,后秦政权也就此崩溃。

刚刚攻破长安,老家就传来了消息,自己在大本营安插的心腹突然死亡,刘裕急急忙忙的赶回了江南地区准备当皇帝。他就把关中这摊子事儿留给了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刘义真,并且派王镇恶来辅佐。为什么要派王镇恶?因为他的爷爷就是前秦丞相王猛,所以他在关中地区有着非常高的威望,而且他刚刚率军攻破了长安,所以他在对于整个观众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秦丞相王猛

《宋书》记载:"明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之孙,所谓将门有将也。"即以为青州治中从事史,行参中军太尉军事,署前部贼曹。"

刘裕对他也不是完全的放心,安排了沈田子来牵制他。不过刘裕刚走局面就失控了,沈田子认为王镇恶谋反,先下手为强把他杀死了。然后另外一位大臣王休就以沈田子杀害王镇恶的名义,把他也给杀了。就在长安群龙无首的时候,外部又出事儿了。在北方一个叫赫连勃勃的匈奴人早就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了,当他听到刘裕打下长安之后迅速发生的内乱,他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他迅速率兵赶往关中地区。

刘裕的北伐进程虽然获得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但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没有得到关中平原,还损失了大量的军队以及优秀的将领。最后还让一个匈奴人摘了桃子。

评价

不过若是你对于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当中 ,几乎所有南方政权主动发起的北伐,最后结果都是失败。人们也找了很多的理由来解释,甚至还有人用各种假设来证明如果刘裕当初没有回去抢夺王位, 那这场北伐就可以成功。其实就算刘裕没有回去,北伐也很难成功, 这和中国的地理有很大的关系。

在东晋时期,南方的地理中心是在南京附近,一旦南京失守,就可以宣告游戏结束。因为当时的浙江一带根本就没有被开发出来,你往那儿跑 根本就是死路一条。而当时的荆州虽然是一个战略要地, 但却是易攻难守,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军队你逃到荆州就是送死。所以只要北方政权能够攻破南京,那南下的战略目标就可以说完成了。

可是北伐却不一样啊,北方根本就没有一个像南京一样一旦被占领就宣告游戏结束的中心,北方的战略要地实在是太多了。拿刘裕来说,他可以攻破长安,但是下一个等待他的就是山西,一旦刘裕松懈,山西附近的政权就可以 过来把他赶走。于是,一个南方政权如果想要北伐成功,首先要攻破长安和洛阳,为了维持洛阳的稳定,就得攻破山西。为了获得山西,那你就得守住塞外的攻击。这样的环环相扣之下,南方政权几乎不可能通关。

所以在东晋几百年的历史当中,刘裕已经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玩家了。至少他完成了攻破长安这第一关。而除了刘裕之外,大部分北伐的南方政权连着第一关都没有走完,更多的是到了荆州一带就陷入了对某一个城市的争夺战,耗尽了后勤资源之后灰溜溜的走了。

参考文献:《宋书》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