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系列第十八篇:两晋南北朝之“南北战争”

 金色年华554 2021-01-02

谈起两晋南北朝的军事历史,淝水之战和刘裕北伐都是绕不开大事件。这两场战争之后,后来居上建立的鲜卑王朝北魏和南朝的宋、齐、梁进入长期对峙。直到北方叛将侯景被梁武帝收留,反被其造反破坏了南朝梁的繁荣稳定,极大削弱了南朝势力,才终于打破了南北平衡。本周我们就走进这被历史铭记的两场大战。

精读系列第十八篇:两晋南北朝之“南北战争”

公元378年,前秦国主苻坚统一北方和四川,占领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土地,开始着手进攻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可参考的战争经验只有晋灭吴的模式,苻坚自然超越不了时代限制。但是战略形势已经不同,当年晋灭东吴,花费了多年把战线推进了长江沿岸,并建立了强大、灵活、高效的统一指挥机制,才多线并举灭吴。而此时的东晋,趁着北方五胡乱斗,一举占领了秦岭、淮河一带重要战略要地,在南襄通道东晋占领了南阳、襄阳、荆州等地,河淮地区,东晋占领了彭城(今徐州)、下邳、淮阴、寿阳等地,将战线推到了山东和江苏边境。

之前已经分享,南北分界而治的前提,不是以长江为界,而是以淮河为界。“固国者,以江而不以淮,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前秦苻坚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首先组织军队进攻这些战略要地,并以这些要地,作为继续进攻东晋的据点。

苻坚的军事部署兼顾东西,西面荆州方向十七万人主攻南阳、襄阳,目标是打通南襄通道;东面,以淮阴、盱眙布置兵力,战略目标攻占淮河一带据点。可惜的是战况不尽人意,西部获得了胜利,占领了南阳和襄阳,打通了汉江通往长江的通道,但东部战线却难以推进。在前期攻克淮北重镇彭城,攻占淮阴和盱眙,直捣广陵(今扬州)的形势下,很快被东晋全面反扑,将秦军赶回到了淮河以北。最终只获得了彭城一座据点。淮南仍被东晋牢牢控制。

两晋时期的淮南地区,河流密布,一入雨季就会泥泞不堪,这对于北方步兵和骑兵而言如同噩梦。一旦陷入其中,很难行军打仗。也正是这比东吴多的淮南地区,让东晋拥有长达一两百公里的战略纵深,改变了灭亡的命运。公元383年,受形势所迫,苻坚在战线还未推进到长江沿岸时,不得不提前开展大规模的协同作战,沿用西晋灭吴策略兵分四路:一路从四川顺长江而下进攻进攻建业;一路进攻荆州剩余据点,利用襄阳的陆军配合水军完成战略目标;一路苻坚率主力部队从河南南部进攻今天的寿春,到达东晋重镇历阳(今安徽和县),希望以此为据点从当涂过江进攻建康;一路从河北出发,从彭城沿泗水入淮河顺流而下直取建康。

精读系列第十八篇:两晋南北朝之“南北战争”

双方的力量对比是苻坚四路人马百万,东晋只有不足二十万人。对东晋而言更加无望的是,东晋军队的指挥发生失误,西翼在荆州阻挡前秦的大军有十万人,而迎战苻坚主力军的只有八万余人。在这紧要关头,秦军的两个致命弱点,让战局发生了逆转。

第一个弱点是前秦刚刚统一不久,大军都是从各个征服地区抽调组成的,各路人马都没有相互形成信任和默契。大军没有统一下命令的司令官,四路大军同时作战,立刻陷入了指挥混乱。当苻坚本人帅主力按时到达了战斗位置时,只有慕容垂的部队按时到位,其余部队拖拖拉拉,不知所措,丝毫形不成有效配合。于是模仿西晋灭吴的策略从一开始执行就陷入了失控。整个战斗前线,实际上只有苻坚和慕容垂的部队在和东晋部队死磕。

第二个弱点是气候。雨季来了,苻坚全军处于泥泞之中。由于地形复杂,军队行军缓慢,前军已经到达几天了,后续部队还没有跟上。等不及大军集结完毕的苻坚,亲自率领了一部分军队快速行军。再次削弱了正面战场的人数优势。

更加要命的是,交战双方将领莫名的向世人开了个玩笑。双方淝水河边相遇,晋军主帅谢玄主动向苻坚提议,希望让军队渡河后在作战。而苻坚认为这对自己非常有利,晋军渡河背水一战,毫无退路,正好予以全歼。于是同意了谢玄的建议。但是令其没想到的是,在泥泞中行军的部队,严重缺乏协同能力。当苻坚下令后撤给晋军留下渡河空间后,后续上来的部队完全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趁此机会,晋军事先诈降苻坚的朱序率降兵大呼:“秦军败了!”很快队形溃散,预想的后撤变成了逃跑,苻坚瞬间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力。晋军渡河后和朱序一起大肆砍杀秦军。声势浩大的伐晋大战,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束了。

苻坚败后,各路大军均开始为了自保而退军。北方刚刚获得的统一局势土崩瓦解,北方再次被撕成了小碎片。苻坚在逃亡中被反叛的部下姚苌杀死。东晋趁此机会把战线推进到了黄河边上,将荥阳、洛阳、四川、襄阳等地都尽数收复。

战争有时候就如同小孩子打架,大孩子来打小孩子没打赢,小孩子就想打回去。北方的溃败,让东晋士气大增,企图开启北伐统一大业。

此时东晋政权也进入尾声,独掌大权的是传奇平民将军刘裕,他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首先清理国内反对力量,发动内战。先是剿灭了篡位的高等贵族桓玄等政治势力,后又镇压了孙恩和卢循等低等士族的军事势力。除此之外征伐反叛的四川,巩固南方的统一。最后杀伐决断强化自身地位,为篡位建立“宋”(南朝刘宋)打好基础。

内战胜利后,公元409年,刘裕率水军出广陵(今扬州)从淮阴直上过泗水到达下邳,接着占领琅琊,翻越沂山攻占广固,灭亡南燕。公元416年,在总结诸葛亮和东吴的教训后,选择率领主力大军走黄河、渭河,从洛阳向西、进入三门峡过潼关入关中。战局前期非常顺利,王镇恶、檀道济超前攻克洛阳。按照战争部署,两位大将应该等刘裕大军来到后,再向西进攻关中。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将军没等大军集结,就贸然进军了。他们低估了后秦军队战斗力,受到了沉重打击,不得不退回离潼关不远的定城死守,等待刘裕主力。

前方苦战之时,刘裕大部队却由于绕路迟迟未能赶到,加上担心刚刚崛起的北魏从侧翼骚扰,不得不一边防御一边进军,几个月过去了才到达河南和陕西交界的陕县。正当战争局势模糊不定之时,刘裕另一支不起眼的侧动部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几个月前刘裕曾派沈田子率三千人进军武关,牵制后秦大军。却不料后秦把大军主力都用在了抵御潼关上,被沈田子连克武关、青泥关,进入了关中平原。

精读系列第十八篇:两晋南北朝之“南北战争”

沈田子部队的出现,打乱了后秦皇帝的阵脚,因不知东晋来了多少人,连忙抽调防守潼关的大军回撤。但刘裕深知沈田子的虚实,立刻派一股部队翻越华山支援沈田子。获得支援的沈田子一举打败了吓破了胆的后秦部队,从侧面帮助王镇恶攻下潼关。很快几路大军攻克长安,灭了后秦。

这次北伐是东晋和南朝等五个交替政权完成的最成功的北伐,让东晋获得了黄河以南的所有土地,收复了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前景非常可观。本来可以堪称从南部统一天下的范本,但却由于政治斗争,北伐迅速失败。

正当统一大业如火如荼时,刘裕安置在南京大本营的心腹死亡,他急忙赶了回去稳固自己势力组织禅让事宜,建立刘宋王朝。将关中平原交给了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并留下在关中非常有威望的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王镇恶辅佐儿子。为防止王镇恶反水,又留下沈田子牵制王镇恶。本以为可稳定关中大局,却不想他刚刚返回江南,沈田子就和王镇恶闹翻,诛杀了王镇恶,而另一位大臣王修又以乱杀大臣的名义,灭了沈田子。最后年轻幼稚的刘义真又杀掉了王修。让此次北伐功劳最大的两员大将都惨死于内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时一位建立了“大夏”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发现了占领关中的契机。听说刘裕返回江南后关中出现内乱,主事的竟然是一个孩子,他立刻发起总攻。赫连勃勃封锁武关以北的要塞青泥和上洛,攻打潼关。后以重兵攻打长安。刘裕看到形势不妙,连忙撤回了自己的儿子,让大将朱龄石镇守长安。但是失去了王镇恶,关中各部都不再信任晋军,纷纷投降了赫连勃勃,关中失守。统一事业戛然而止。

除了刘裕的北伐,东晋和南朝两百多年间共发动了四次北伐。每一次都虎头蛇尾。刘裕的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虽然占领了长安,却无法长期驻守。后人总是假设倘若刘裕后方没有发生政治纠纷,而是继续发动统一战争,一定可以统一天下。

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南方从本质上就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来抵抗北方的进攻。中国地理结构决定了即便刘裕获得了关中和中原,处于山西、河北和甘肃的其他政权仍然可以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北方缺乏一个一旦占领就可以瓦解抵挡势力的中心,刘裕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逐一清理山西、河北和甘肃的强大政权。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让仅拥有洛阳已经无法稳固中原的统治,山西出兵可以轻易攻克洛阳,而且河北也可以从北部进军洛阳。即便是攻克了河北,仍然有山西的存在。而要想拿下山西,就必须出兵塞外。巨大的战略纵深,让从南方统一北方困难重重。

反观南方政权就没有这么多的战略据点,只需要攻克中心城市南京,南方政权就无处可逃。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边界就处于江浙杭州一带,其他地区蛮人众多,一旦逃到了那里,就失去了政治影响力。而湖南、湖北和江西如同一个口袋阵,一旦进去政治核心处于荆州地区,就很难自保。所以北方进攻南方,只需要全力进攻南京,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地理的局限性和冷兵器的限制决定了秦岭——淮河一带势必成为南北分治的地理边界。南方获得这里就可以和北方分庭抗礼,而再往北就难上加难;而北方获得这里就可以一举向南渡长江,统一天下。

精读系列第十八篇:两晋南北朝之“南北战争”

淝水之战和刘裕北伐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地理结构对历史南北军事和政治的深刻影响。下周我们将重点放在南方,看看“荆州——建康”的地理割据对南朝的政治影响。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13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周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