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名将"于谦"之死入手,漫谈封建专制有多少弊端?

 瓜子心 2020-08-08

前言

提起于谦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抽烟喝酒烫头"的和郭德纲搭档的相声老师于谦,很少人第一时间想起固守北京城的那位名将于谦,那位一生两袖清风刚直不阿的大臣于谦,那位写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人于谦。于谦这位存在于历史书上的民族英雄已经渐渐被民族遗忘,后世修建的于谦祠堂无人问津,正好应了那句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实际上于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在"土木之变"中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守住了北京城,其杰出的军事化思想和管理为后世的军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于谦为官清廉尽职尽责,以国事为己任,事事亲力亲为殚精竭虑,其爱国亲民思想和推行利民政策的行为达到了高度统一,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

于谦图片

《明史·于谦传》:"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至性过人, 忧国忘身。忧国忘家, 身系安危,志存社稷,功伟矣"

史书中记载的关于于谦的描述无一例外都是忠君爱国,一代良臣,在历史上具有极高的评价足以看出于谦本人品行端正而且功绩千古,是一位可以流传千古流芳百世的伟人,但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的下场却十分凄惨,在风光无二,人生鼎盛之时,他没有在民族生存危亡时为国家捐躯,而是死于朝廷中你死我活的权势之争中,并且遭受不白之冤,在多年之后才沉冤昭雪,恢复了于谦的名誉。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的诗中所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稳固,明朝并没有给于谦应有的评价,反而污蔑于谦谋反之罪,将他斩首示众,家属充军。其根本目的是因为皇权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顶峰,于谦的所作所为触怒了皇家,动摇了制度根本,在不知不觉之中深陷政治漩涡无法自拔,本文由千古名将于谦之死入手分析明朝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于谦图像

一、于谦的家国天下

在后世之人的评价中,于谦被封为"社稷臣",古往今来得到这个评价的大臣屈指可数,在联系君王与百姓,朝廷与社会上做出重要贡献,是庙堂与江湖的纽带。同时在江山社稷处于生存危亡的要紧关头又能够挺身而出,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大厦将倾时临危不惧,在风平浪静时两袖清风,一心一意为民谋福祉,甚至不惜置自己于政治漩涡之中,是江山社稷不可多得的肱骨之臣。

最能体现于谦家国情怀的就是"土木之变"这一历史事件,在明英宗时期,英宗遭蒙古部落瓦刺挟持,瓦刺作为蒙古民族的部落骁勇善战,擅长骑射,时常骚扰明朝边境,边境百姓苦不堪言,频频上报朝廷希望派兵剿灭瓦刺。但是那时的明朝国力衰弱,缺兵少将没有一战之力,无力与精兵瓦刺相对抗,更何况瓦刺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英宗在手威胁朝廷大开国门归顺瓦刺。在局势动荡不安之际,于谦站出来拥立景泰帝登基,拒绝打开城门,将英宗废为太上皇,一举击碎了瓦刺的美梦。

蒙古瓦刺部落图片

《明史纪事本末》载: 明日, 于谦上疏抗言:"京师乃天下根本, 宗庙、 社稷、陵寝、百官、万姓、孥藏、仓储皆在, 若一动则大势已去, 宋南渡之事可为前鉴也。妄言当斩首示众。"

景泰帝本来不愿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上位,觉得自己难当大任,但是在于谦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之下还是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在继位之后景泰帝将治理国家的重权交给于谦,于谦也事无巨细,不负众望的稳定了战事,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恢复了国力,这时朝廷中有主张议和的声音出现,想要把英宗从瓦刺迎回,于谦深知瓦刺贪得无厌,议和并非解决战争问题的良策。

等到时机的瓦刺还会卷土重来,届时生灵涂炭更加棘手,于是便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由一口驳回,这也导致英宗在深陷敌营八年。这时于谦内立法度,外主军事,军事上深谋远虑以京都为中心严防死守,等到瓦刺部落再次发起进攻时,派遣良将固守北京,制定精确的作战计划一举歼灭敌军,成功保卫住京都取得胜利。这样一来明朝彻底获得了胜利,成功将英宗接回,百姓免于战争,于谦也因这一战封神,人人称赞于谦的英勇明治,是救世之才。

英宗图像

二、千古名将于谦之死

于谦诚然是拯救国家于水火的功臣,但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懂得阿谀奉承,导致他在朝廷中树敌颇多,许多文臣对他主战瓦刺,不肯议和接回英宗之事大有意见。而且树大招风,于谦不仅是救国之臣,还掌管着国家重权,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因此引来许多小人眼红,特别是宦官。明朝时宦官集团权势发展极快,到了能够和大臣分庭抗礼的地步,不过真正置于谦于死地的还是英宗的复位。

景泰八年时,曹吉祥等人趁景泰帝病重之际,潜入南宫拥护太上皇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当年"社稷为重君为轻"之仇,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天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这句话无疑触犯了太上皇的逆鳞,而且在瓦刺之时于谦本来有多次机会迎回英宗,却置之不理另立新主,实属犯了大忌,于是英宗第二日就下令以意欲谋反之罪诛杀罪臣于谦。

夺门之变影视图像

《明史·于谦传》:"谦'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主势不俱全;身死则祸止一身,而两主亡。方公盖可以不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也。"

于谦本来身为江山社稷的肱骨之臣,手握重权,有权有兵,当生死关头完全可以起兵造反,为自己谋取一条生路不是难事。但是他心中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无论是不是明君,于谦都愿意以毕生精力辅佐,在国家大事上绝无二心,他不愿再起战乱,只可惜英宗对于谦信任全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谦为了他心中的忠君爱国的不变信念,为了社会百姓的安定甘愿赴死。而于谦身首异处之后他的家人不是被贩为奴就是尽数充军,落得给凄惨下场,可以说为了家国天下,于谦已经牺牲太多。但是英宗显然觉得远远不够,以致于在若干年后于谦还背负着意图谋反的骂名。

于谦之墓图片

三、浅析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于谦之死很大程度上源自与政治的斗争,明朝时宦官集团的统治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名义上是为帝王做事实际上利用手中职权滥杀无辜,无恶不作,在历史上臭名昭著没有好名声可言。而内阁制度根基不稳,时常受到宦官集团的打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明朝专制皇权又十分根深蒂固,于谦在帝王尚在人世时另立新主,在当时被封建皇权视为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国封建王朝中等级森严,礼法周全,特别是皇家这样特殊的存在自有一套维护政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则存在,比如说"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于谦在情况危急时另立新主,虽然合乎道理,事实也证明这个决定十分正确但是在当时看来这对封建皇权制度的挑衅,于谦深受儒家思想洗礼,这实际上是尊崇儒家的思想与专制皇权的冲击。

儒家图片

《明史》:“国家建储,礼以嫡长,天下之本在焉。居长者必居正储位 ,其诸子当以封为王爵。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在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一手遮天的情况下,朝廷需要的就只是一门心思效忠皇家,愚忠愚勇式的手下大臣。而于谦深受"社稷为重,君次之"的儒家孟子文化熏陶,对于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会做出"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的事情,这在统治者眼中是一种特立独行,挑战专制皇权的表现,而于谦的所作所为证实了他们所谓的猜想,卧榻之侧请容他人酣睡。

专制皇权经过历朝历代几千年的演变已经坚不可摧,在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一度达到顶峰,这不是儒家学说可以对抗的,于是为了巩固专制皇权的统治,于谦惨死,儒家与皇权的较量以失败告终。之后英宗为了名正言顺的再次登上帝王宝座,以污名将于谦斩首,使得于谦六百年来蒙受不白之冤。

专制统治发展图

评价:

虽然于谦蒙受不白之冤惨死,但是古往今来对于于谦的评价都非常之高,在于谦死后一百年间,有无数有志之士为于谦打抱不平,希望替他洗脱罪名,恢复于谦本来的名誉。但是因为于谦所作所行动摇了封建统治中的专制皇权根基,因此时隔多年,直至明宪宗时期,大臣们群起激昂纷纷议论此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明宪宗为了安抚人心才为于谦平反,而后的明神宗、明孝宗也为表仁慈宽厚,纷纷赐发谥号。

于谦的死虽然惨烈,但是他以死殉道也算是圆了他的心愿,自小于谦便有宏图大志,他饱读诗书,钻研孔孟之道,十分向往长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将,一代名臣。希望成为诸葛亮、文天祥那样一身浩然正气,正气凛然的人物,希望为国捐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杰出人物,于谦身为三朝元老也的的确确做到了为国殚精竭虑,为天下死而后已的伟大志向。

在历史上,除了社稷之臣和守城名将之外,于谦还有一个诗人的身份。于谦的父亲是学富五车的文人,所以他从小就聪慧过人,文采斐然,如今一说到气节就会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石灰吟》正是于谦所作,而且是在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读来浩气长存的诗,如今想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正是于谦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生的结局,他的气节清白在人间长存不朽。

于谦无疑是悲剧的,他没有死在异族入侵的战争中,也没有死在战场上,最后在官场的阴谋诡计中了却一生。这种英雄悲剧式的结尾让无数人扼腕惋惜,在专制皇权的统治下,这种悲剧时时存在,但是在历史中,于谦有着大众一致的高度评价,这是对他言行如一的爱国思想的高度认可,于谦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参考文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