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的摩崖石窟分布十分广泛,几乎每个州县都有,它们的分布也存在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是受自然地理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从大的区位自然环境特征来看,川渝石窟大部分集中在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以盆地内边缘的浅丘陵地带分布较为密集,而盆地中间以及盆地外边缘地带分布则较为稀少。从文化传播的区域来看,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汉传佛教和道教文化相对繁荣的地区。除此之外,影响巴蜀石窟分布的重要因素还有水陆两路交通条件和该地区的地形地质地貌等。 图1 巴蜀石窟沿河流分布图(采自《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 四川盆地是一个发育完整的内陆盆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米~700米,周围的高山多在1000米至3000米左右。盆地之内自西向东倾斜,按地形地貌又可以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地三大部分。“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平原”,是岷江、沱江等数条河流进入盆地后形成的七个冲积扇共同组成的山麓冲击平原的总称,面积约9500平方公里,并形成了自然坡度,有利于自流灌溉。川东平行岭谷共有大小二十余条山岭,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山间多有河流,并有长江从南部横贯,形成许多宜于人类居住的河谷阶地。川渝自古多山多水,江河遍布,不但形成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同时形成良好的水运交通环境。特别在多山的地区,江河流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众多河流中,又以长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涪江流域最为富庶,沿途土地肥沃,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城镇分布密集,形成便捷发达的水路交通。此外,陆路交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唐宋时期通往四川的官道、驿站以及西南丝绸之路附近较为繁荣,这些陆路交通之地也成为了石窟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带。而水路与陆路交通的交叉地带,则更是石窟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 唐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为繁荣的阶段,当时形成的行政区划所产生的不同区域有其不同文化环境氛围,这也是影响石窟分布的重要因素。四川盆地因历代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划分而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可分为四大块,即:东部以大足、安岳为辐射中心;北部以广元、巴中为辐射中心;西部以眉山为辐射中心;南部以夹江、邛崃为辐射中心。这四区划分的特征,也明显反映在巴蜀石窟的分布分区之中。 与巴蜀石窟分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川渝特殊的地质结构。四川盆地素有“红色盆地”之称,拥有大量的易于开凿和雕刻的红砂岩,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四川盆地丘陵地带摩崖石窟集中分布的现象。石窟的开凿,包括后期的建造、雕刻等,都与石窟选址的自然条件、岩石地质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砂砾岩,尤其是泥质胶结的砂砾岩,易于开凿空间较大的石窟,但深究其岩体结构,就会发现质地较为松散,不宜做精细的雕琢,所以少雕刻造像,多泥塑和壁画。而红砂岩虽然质地上相对脆硬一些,不适合开凿大空间的石窟,但是易于雕刻,是很好的雕塑材料。著名的巴中南龛、广元观音崖、千佛崖等石窟,均属于这种岩石质地。而位于成都平原附近的峨眉山和青城山,虽均为宗教兴盛之地,但石窟建筑却较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两山的地貌地质有一定关系。峨眉山是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多种岩石结构混合而成,而青城山多为砾岩和砂泥岩组成,这几种石质皆不适于雕刻。因此,两地虽然宗教兴盛,但石窟分布却较为稀少。 图2 选择红色砂岩开凿石窟 川渝石窟形制中还可见大量的摩崖浅龛,这种浅龛的盛行与摩崖质地的岩石母层为红砂岩也有着密切联系。红砂岩的特点是较为坚硬,易于成型雕刻,对于雕凿稍大型的佛像是很好的材料。但是红砂岩排水、渗水能力都较差,而川渝地区的气候相对湿润,地表江河水系发达,径流和地下水贮存都比较丰富,年降雨量大,为了方便排水和石窟保护,开凿者多选择浅龛这种形制。众所周知,雨水的直接冲刷和山间流水的浸蚀相对较强。因此,水的浸蚀对于石窟各部分的破坏是比较大的。再加上川渝潮湿的气候容易滋生霉菌和苔藓,易对石窟内造像表面造成破坏。所以在自然环境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营造由山体内部空间向表面开凿的浅龛,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川渝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水陆交通环境、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文化经济等因素都与石窟的分布规律息息相关,由此也形成巴蜀石窟文化独有的地域特色,使之得以独树一帜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石窟寺之林而无愧色。 参考文献: 1.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2.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袁庭栋:《巴蜀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6.童登金主编:《大足石刻保护与研究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7.段学花、王兆印、余国安:《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物种对长江流域水生态进行评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 8.阮荣春、罗二虎:《古代巴蜀文化探秘》,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年。 9.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
|
来自: 昵称35641324 >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