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痤疮治疗大合集

 情系你我0571 2020-08-09

中医学根据本病的特征,痤疱又名“酒刺”“痤”“面皰”“肺风粉刺”“肺风疮”“面皶”“皶疱”等。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齄。”王冰注曰:“齄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面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内屑。”清代《洞天奥旨·肺风疮齄鼻疮》说:“肺风疮齄鼻疮,生于鼻面之间,乃肺经之病也。夫肺开窍于鼻,肺气不清而鼻乃受害矣。鼻既受害,遂沿及于面。”《外科大成·卷三》记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荷叶煮糊为丸。”《外科启玄》:“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本病多由禀赋不耐,起居饮食失宜,肺胃血热内盛,上蒸头面;或脾虚失健,痰湿内生,互结肌肤;或冲任不调,相火妄动而成。

一、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多为素体阳盛,营血偏热,以致肺经血热,熏蒸头面,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之品,脾胃化湿生热,湿热循经上熏所致。1.肺经血热素体阳盛,肺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而致。2.脾胃湿热多因阳盛久蕴郁热,加之偏嗜肥甘辛辣,化湿生热,蕴结脾胃,上熏肌肤而发。

二、辨证论治

1.肺经血热型主证:多为面颊、额部皮肤潮红,较密集或散在分布小丘疹,中有黑头,或有小脓疱,疼痛,伴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则:清肺凉血,祛风泄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牡丹皮、生石膏(先煎)、生甘草。口苦加黄连;口干加生地黄、玄参;便秘加生大黄(后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脾胃湿热型主证:皮疹遍布颜面,重者蔓延胸背,色红有脓疱,甚至小结节,疼痛明显,伴口干、腹胀纳少、小便黄短、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脾化湿,泄热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黄柏、生薏苡仁、车前子(包)、泽泻、生大黄(后下)、茯苓、六一散(包)。脓疱多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有结节、囊肿加夏枯草、昆布、牡蛎;纳少腹胀加生山楂、陈皮;小便黄短加木通、淡竹叶;大便难行加玄明粉(冲服)、番泻叶。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中医外治疗法

方1配方:鲜猪胆一个,鲜樱桃枝叶30g,鲜桃树叶50g,鲜槐树叶、鲜柳树叶各40g。用法:上药煎汤,待温后加鲜猪胆汁2~4ml,搅匀后洗脸,每日2次。适应证:抗菌止痒,减少皮脂淤积,增强皮脂代谢的作用。

方2配方:丹参、白芷、野菊花、腊梅花、金银花、月季花、大黄各9g。用法:上药水煎取汁,熏洗、外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20min,15d为1个疗程。适应证: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用于痤疮。

方3取穴: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穴。

治法:用王不留行子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min左右,5d换1次,7次为1个疗程。适应证:用于痤疮辅助治疗。

方4取穴:耳郭内分泌点。

治法:针具用撳针或皮内针,平时浸泡在75%乙醇中消毒备用,按常规埋入,小胶布粘贴固定,7~10d为1个疗程。适应证:用于痤疮辅助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