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到今话痤疮,《黄帝内经•素问》把“痤”的病因解释为“汗出见湿”,把病机解释为“劳汗当风,寒搏为皶...

 zxm2829 2020-04-28
    中医看痤疮,“痤”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此论中主要论述人的阳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当阳气功能失常时所会导致的一些症状。《黄帝内经·素问》把“痤”的病因解释为“汗出见湿”,把病机解释为“劳汗当风,寒搏为皶,郁乃痤”。说明了痤疮发生的原因是人体汗出而又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有汗的本质是阳气不足或内热外蒸。体表的汗被外邪所郁于皮肤,发为痤疮。

    《说文解字》:“痤,小肿也”。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面颈、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颜面和胸背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丘疹,或见黑头、脓疱、结节甚至囊肿,青春期多发,具有一定的损容性。从近年临床实际情况看,痤疮患者除青春期这部分人群外,有向低龄和高龄发展的趋势,小到十几岁的学生,大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高龄患者以女性多见。痤疮中医治疗方法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中医古籍中早有相关记载。
 
 
    古人对痤疮早有记载,多称为“肺风粉刺”。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中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对本句的注释为:“若夏月汗出,而见水湿之气,则皮肤湿热,生疖如痤,生疹如痱,……若劳碌汗出当风,寒薄于皮肤而上行,则为粉刺,寒郁于皮肤而外泄,则为小疖。痤、痱、皶乃血滞于肤表之轻症。”
《肘后备急方》曰:“年少气充,面生皰疮”,提出了年轻人因血气方刚,气血充盈,乃生此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也。”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肺风属肺热,粉刺、酒渣鼻、酒刺属脾经。此四名同类,皆由血热瘀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当分受于何经以治之。”

    明·申斗垣《外科启玄》:“粉刺属肺,……总皆血热瘀滞不散。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清·冯鲁瞻《冯氏锦囊秘录》:“肺风,是肺生紫赤刺,隐疹。”

    清·祁坤《外科大成》:“肺风酒刺,……由肺经血热瘀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饮,或由荷叶煮糊为丸,白滚水服;外用白矾末酒化涂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肺风粉刺,面鼻起碎红疙瘩,形如黍屑,破出白粉汁,宜用硫黄膏,洗面后涂之,数日愈。”
《外科启玄》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成,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
《洞天奥旨·粉花疮》认为:“此疮妇女居多,盖纹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

    纵观古代医家的观点,多从肺经论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五脏中的肺关系密切,与六腑中的脾胃、大肠功能异常有关。病因病机方面与热、瘀及血分证有关,认为病性多为实证。辨证多为肺风肺热、血热瘀滞。立法总以清肺胃热为主,方以枇杷清肺饮加减。痤疮中医方剂  在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上,《黄帝内经·素问》的观点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对痤疮的病因可主要归纳为风、寒、湿、汗、虚、酒;病机主要是表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