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和水(二)

 文苑书店66 2020-08-09

太极拳和水

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

在张三丰的信徒中,王宗岳是有名有姓的,他传记下来的只有“太极拳论,而无有太极拳架套路。后来经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孙绿堂等人的变更创新。才产生了具体的太极拳架。解放后,杨式和陈式得到较大发展和推广,产生了八十八式和陈式新架等。
不管怎样变化,其象水,似水,法水的属性的哲理思想则是共同的,则是其魂魄所在,是区别于他其拳种的主要属性。

太极拳经和水之关系

在已有的太极拳经、拳谱中,和水的属性,和哲理直接或间接相连系的描述很多。譬如“太极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逆来顺受”之法,致“柔”之术,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等。只要你一读太极拳的拳理,再一想到水,中间就会产生无穷的联想,很可能要悟出一些道理和收获来。我想,好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深有感触吧。

演练太极拳的意境和水的关系

有不少的太极拳家是这样描绘自己练拳的情景的:初期练太极拳是“如站水中至项深,姿式变换要慢匀,是不会游泳者的游泳,中期练太极拳“如浮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已会游泳。晚期大成之时,练拳时“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诸如类似的体会很多,其练拳时的主要意境是水,是在水中的运动。喻为空气中的游泳。

太极拳主张“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太极拳家主要意念原来是水,可见水在太极拳演练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的太极拳老师新教学生时,总要说:“缓一些,慢一些, ”“不要用力”,“松一些,软一些,不要用劲,柔一些,圆一些,连绵一些。”这些提醒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 “即象水那样运动。”学生可能会顿开茅塞,尤其是对于外国学生。

中国的哲学和科学,很爱“假借”“比喻”。好多拳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象其形,取其意,会其神,利其用。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其术语叫“格物”。而我认为太极拳假借的是水。将水假借来比喻太极拳的产生之由,演练之形和技击之要,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可以说成是水性拳。

发展及技击和水的进一步关系

前面粗略地谈了太极拳的产生,下面再谈其演变和练习。静水缓流则象杨式太极拳的健身演练;迭岩流水一梯一级地流淌下去则象跟步式的孙式太极拳,急流猛旋,弯多滩急的流水则象陈式太极拳,小河缓缓流淌则象吴式太极拳;暗流阴河则象武式太极拳。

各种太极拳之功力练习过程都是“滴水穿石”之恒心毅力锤炼的过程。演练时内气鼓满则是将 “气和血”融熔躯体,使其达于毛孔,形之于掌,发之于指,力遍周身,劲透态体,气满各个经络脏腑。周身如回水之螺旋,如粘于水之悬丝周身过线结网,遍体方布。那怕泰山落于右,烈马奔于左而操练者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种精神内敛的高度克制力,高度的沉着安静,则是太极拳上乘功夫对心意、生理训练上的要求。

“周身无处不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一气运来老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形,方知妙手在天工。”这种周身无处不太极,妙手夺天工的状态,不正是水在身上的集合物——气和血在身中圆满运行的体现吗。太极拳练到高级状态,不光是气血的运行遍布周身,还要求身体如同婴儿,动作要非常灵活,即要求肌肉、骨骼、四肢百骸都要象水一样地柔软,那样才能“腰如百折尽无骨,”“一撤周身都是手。”

太极拳的推手和撒手则是太极拳的技击态。这时要求运动员是发怒的水,咆哮的水。要如海中之巨浪翻滚,如江河中洪水奔腾,如高压水枪之喷射。其既有源源不断之后劲——内劲充足,意气变换轻灵;又有迂回曲折之本能,随机应变,避实就虚,无缝不钻,同时化打。太极拳致胜之道则是柔胜刚,缓胜快,整体对局部,意足而形松。太极拳技击之术是水胜之术,是柔胜之术的真正体现。

水的三态和太极拳的三态

水有三态:水、气、冰,常态是水,散之则成气,聚之则成冰。气和冰是水之变态。

一般健身时太极拳的演练则要求处于常态就行。

技击时的太极拳要动时似气一团,柔时,无缝不入,如水似气地一样,向前钻透,回避对方的着力。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极柔软者——水也,气也。极坚刚者——冰也。技击时虽招法万千而理却一贯。即发时如水之柔软,如气动之无形,着时似坚冰之锋利,“其身体之行动,如神龙之行空,矫蛇之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这就是所谓柔里裹铁,棉里藏针之术也。

活水和太极拳技击的关系

李冰之子是治水的能手。都江堰的治水功绩及其科学性、先进性,直到今天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之上乘。其治水的原则是“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深陶滩,低作堰。”是顺其来势,不变其力。和太极拳的逆来顺受,顺其自然而发,注重底根的深度是何等的相似。

推手或打手中不妨将“遇弯截角”, “逢正抽心”作为要则。治水之法不外乎堵,截,顺,而太极拳技击之法也主张堵、截、顺。如球撞壁还,则是其堵劲之体现;后发先先制,截劲是也;随人而不随己,顺之法也。

水小者,近者;缓者,堵之;水猛者,大者,急者,截之,顺之,引而后发。只要将前一句中水字改成力原则将成为太极拳技击要则。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老一辈太极拳家在主张抢占地利时不往高处走,而往低处走,这和一般的武术技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哲理不是正好相反吗?这也是太极拳技击法水的一种表现。从抢势占位的要求也反映了太极拳法水的趋低的属性。

小结

我中华民族的先师圣人都善于格物取意,这是一种宏观描述科学的思维方法。炎黄子孙的我不妨也仿效“格物”一次。只不过我又多了些现代科学的观点,少了一些他们的某些“封建哲理”思想。不过我倒是认为是在一方面发扬先辈的传统,一方面也结合了西方人分析思维方法。

精研水的哲理,可以进一步深化太极拳的哲理。太极拳和水能有机地、内在地联系。起来。想着水,模拟水的状态和属性,演练时和技击时都可借鉴。

综上所述,我认为,太极拳,道教和水之间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哲理连系着——那就是“柔弱”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