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抗挫折能力差?

 昵称535749 2020-08-09
发布时间:2020-08-02

文章封面

把一个坏苹果和一个好苹果放到一起,好苹果也会变成坏苹果。——坏苹果效应

 

然而,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将“好苹果”和“坏苹果”捆在一起,结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苹果”逐渐也变成了“坏苹果”。

 

我国的孩子普遍经不起挫折。大多数人认为溺爱导致了这一结果。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听话,常使用要挟的方法

要挟就是,如果你在事情A上不听我的,那么我就剥夺你在事情B上的好处。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挫折扩大化

 

假设有问题A(坏苹果)和而事情B(好苹果),当父母们使用要挟的做法时,就是将问题A和事情B捆绑在一起。这时,坏苹果效应发挥作用,事情B这个好苹果也被感染成坏苹果了。假若父母们常使用要挟的手法,那么挫折就会不断扩大,最终,事情C、事情D、事情E等全被感染成了坏苹果。

 

这样发展下去,孩子最终会形成一个糟糕的心理机制:他一看到一个小问题产生,立即就担心一个很大的恶果出现,于是对这个小问题非常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经不起挫折,也即低挫折商。

挫折商(AQ)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它衡量一个人战胜任何挫折的能力。面对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01

不要把一个坏苹果和好苹果放在一起

低挫折商的人一个重要特征是将挫折扩大化,即当事人会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于是,他们遭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后,很容易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一个挫折事件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让他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较少这样做,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挫折扩大化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父母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经典地反映出挫折是怎么被扩大化的。

 

刘太太带着10岁的儿子壮壮去他的小伙伴林林家做客。本来的计划是吃完午饭后两家一起去游泳,而游泳是壮壮特别喜欢的运动。然而,吃饭的时候,壮壮打了一个喷嚏,林林正好坐在他对面,一些唾沫星子喷到了林林的碗里。

 

刘太太希望儿子能向林林道歉。没想到,壮壮不但没有道歉,而且迅速大口吃完饭后,随即去了客厅里看电视。

 

刘太太认为儿子实在太不懂事了,跟着去了客厅,并要壮壮道歉。壮壮很不情愿,认为妈妈是小题大做,毕竟林林和林林的妈妈都不在乎,为什么非要去道歉,并且他也不是有意的。

 

看到说不动儿子,刘太太变得更加生气,她对壮壮说:“如果你不道歉,那么别想去游泳。”

壮壮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失控了,他向妈妈喊道:“不去就不去,我根本不喜欢游泳!”

 

壮壮愤怒的跑了出去,被林林的爸爸拦住了。林林妈和林林对刘太太说,他们并不生壮壮的气,毕竟壮壮不是有意打喷嚏的。最后,两家人还是去游泳了,但在游泳池,壮壮一直坐在那里生闷气,游泳对他的吸引力已明显降低了。

 

听刘太太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她,当时怎么想到用游泳作为条件让壮壮去道歉的。刘太太说,她知道壮壮喜欢游泳,因此,她想用限制壮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换取他的道歉。当然,她失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个糟糕的副作用,儿子对游泳的兴趣也明显减少了。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意义的故事,它经典地显示了一个好苹果(对游泳的兴趣)是怎么被一个坏苹果(打喷嚏事件)给感染的。

 

并且,限制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B以迫使他在事情A上向妈妈让步,已成了刘太太一个最常用的“教育”方法。结果可想而知,壮壮的兴趣爱好明显有日益减弱的趋势。

 

“那我该怎么办?”刘太太问我,“难道就听任他做了错事也不道歉?”

 

刘太太这样问,就好像是,她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听任儿子打喷嚏不道歉,要么就是用不去游泳做威胁以迫使儿子道歉。当然不是这样,因为除了这两个选择外,还有其他许多种选择。

 

仅仅在如何面对儿子打喷嚏这件事上,就有许多种选择,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智慧去面对这件事。但无论如何,应有一个原则,就是把打喷嚏不道歉这件事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来看待,而不要掺杂进其他事情,否则很容易产生“坏苹果效应”,让挫折扩大化。

 

本来只是打喷嚏不道歉一件小事,最终却弄成了儿子险些离家出走的大事,还制造了一个副作用—小家伙对游泳的兴趣减弱了。

 

假若这个事件不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大人之间,那么一方使用这样的手法,另一方可能立即会质问:“你想要挟我吗?”这的确就是要挟,并不会因为是妈妈和儿子的亲密关系,这种要挟的味道就减少了。壮壮之所以那么生气,就是感觉到自己是被要挟了。这种要挟的手法,在我们周围非常流行。

02

解决之道:就事论事

 

刘太太的故事表明,不要把好苹果和坏苹果掺在一起,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如果想培养孩子的高挫折商,那么还有一个重要原则:不要把小问题看成大问题。更准确的说法是,不要把现实中的小问题看成是想象中的大问题。

 

太多的父母有这样一个坏习惯:一个小问题在孩子身上发生了,父母们想象到这个问题延伸下去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于是如临大敌,对孩子的小问题大动干戈。

但他们的行为强度与孩子目前的小问题是严重不匹配的,实际上是他们没有看见孩子遇到的是小问题,他们看见的是自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大问题。

 

这样做常有这样一个结果: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觉得父母凭什么因为一个小问题对自己大动干戈,于是意识上不得不听父母的,但潜意识上开始和父母对着干,最终,这个小问题果真成了一个大问题。

 

遇到了一个问题A,产生了挫折感,并把这个挫折感扩散到事情B、事情C乃至人生的许多方面,这是典型的低挫折商。或者,遇到了一个小问题,立即就想到了极其可怕的后果,于是变得很焦虑,这也是典型的低挫折商。低挫折商常常是被父母们的糟糕“教育”方法给训练出来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会就事论事,遇到了什么问题,就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处理,而不要把其他的问题搅进来。

文:李军旗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