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人物志·当代艺术家——韩平刚

 泊木沐 2020-08-10

韩平刚——在传统笔墨中拓展现代审美

文/爱新觉罗 启墨

毋庸置疑,中国画的创新,必须立足传统,这是由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所规定的。用传统的观念去审视传统、去鉴别去选择,当然可以使其更为精到,更为深邃。传统本身的生命力也会促使其向现代的衍变。但由于传统的过于完美所带来的惰性,使得这些变化都将是极其缓慢的,将是颇为狭窄的。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惰性还会带来排他性,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如果我们依旧处在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社会,也就无话可说,然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洞开,文化交融,思想交锋,信息互通,审美丰富,流派纷呈,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张开双臂。

中国文化史上几次文化大融合,如: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金、元、清各代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西亚、南亚文化,伊斯兰文化通过南北丝绸之路的融入,都使得中国文化有了一个猛进、一个飞跃。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文化大融合,现代的中国文化是否会这样灿烂。因此,利用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作慎重积极的审视、选择,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只有积极认真地来一番纵横比较,深思熟虑,才能明白应该在传统中继承什么,发扬什么,发展什么和扬弃什么,才能洞察传统中和现代相关联的有生命力的部分。从而,找到中国水墨画向现代转型过程的着手处。

画家韩平刚作品里个性鲜明,视觉新颖的中国画语言,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变革下,历经数十年的艺术拔涉和探索实践而遂渐形成的。

韩平刚早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在“严造型,讲生活,重传统,勤创作”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思想的主旨下,造就了坚实的水墨人物画造型。后来他成为西安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家,在著名中国画家王西京院长的影响下,对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古都西安,这座历史积淀丰厚的文化名城,滋润着他的艺术学养,也启迪着他对传统水墨语言的再思考、再实践。在国画创作方面,他开始有意识减少对写实性造型语言的使用,拉开了与前辈和同道之间相近似的创作视角,把探索的重点目标转向传统中国画笔墨程式里不曾出现过的古典文化元素。人物造型上,他摒弃了对空间和体积的塑造,强化了平面的视觉语言,提升了现代审美意识。

他的画作,构图奇特,笔墨新颖,线条中锋硬朗,造型方直挺拔。在传统文化的元素中植入了现代平面构成的装饰语言,把皮影和剪纸的艺术特质与现代人物形象和谐统一于重新构筑的水墨和色彩单元之中。从而突破了传统笔墨的束缚,在传统笔墨观念之外,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笔墨精神符号,为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探索发展道路,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我们把这样的国画作品推荐出来,是为了说明中国水墨画的创新是时代的趋势。传统是发展的,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我们不可能斩断它的源头,更不可能堵住它的流向,同时也由此证明创新的结果必须是中国水墨艺术合乎规律的自然发展,必须是其中国品格的继承和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