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7秋三月五谷养身防燥

 涛梦永安 2020-08-10

岚湖闲云斋寻
三天道元气篇
(九)天道论六淫
07秋三月五谷养身防燥
追梦翁永安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经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三月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包括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天从立秋开始,处暑是暑天结束。农历是六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公历是8、9、10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段时间天气气候变化急速,阳气日衰,群阴渐盈。

孟秋时节凉风习习,至三旬。暑热时有,立秋后,民俗谓有十八只秋老虎,是说还有十八天的暑热。宜解暑热防燥。

秋高气爽,丰收在望,开始准备三秋大忙。华夏自古有‘五谷为养’,是那五谷呢?
五谷指的是黍稷稻麦菽;‘类经’指的是麦黍稷稻豆;‘本草纲目’指的是麻麦稷黍豆;最早的应是稻谷,豆子,小麦,稷米,黍米。
五谷是我们祖先的恩赐,远古的神农氏发现了稷,有人认为是黍或五谷的总称,菽即豆。五谷得天独厚,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

我们的民族极其重视五谷,见了认识的人,总要问候一句:‘吃了吗’?或是‘吃了饭吗’?可见人是离不开五谷的,所谓五谷为养,养就是营养,能养活人。

北方有小麦、燕麦、荞麦。小麦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B1、B2、E,卵磷脂、矿物质等。
小麦:甘微寒无毒。养心气,心病宜食。
燕麦:甘平无毒。充饥滑肠。
荞麦: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续精神。

南方有稻,稻分三类:籼、粳、糯。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A、E,纤维素,矿物质钙、磷、铁等。
糯稻:又称秫,苦温无毒。补中益气,暖脾胃。
粳米:又称秔,甘苦平无毒。温中益气,和胃。
秈稻:秈即粟。甘温无毒。温中益气,养胃和脾。

五谷中:
稷米:甘寒无毒。补中益气,利胃宜脾。
黍米:甘温无毒。补中益气,久食令人热烦。
菽即豆:即大豆,甘平无毒。治湿痹筋挛。

它们供给人类需要的营养和能量,令人生长发育强壮。听得有人说:‘乖人吃菜,蠢人吃饭’。恰恰相反,吃饭的人少病,专挑食菜肴的人病还不少。

仲秋凉风生,白露降三旬。寒蝉鸣,蛰虫伏于屋内。候雁来,玄鸟归。群鸟蓄羽毛,鹰忙于寻觅鸟食。
人们秋收,忙于收藏谷入仓,准备过冬。还要准备冬衣,修理房屋,伐薪为炭以备寒。
由于丰收,应避免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烈味,五味过盛而生出疾病。
凡食之道,以无饥无饱为容平,保护五藏不受损害。
切忌过食厚味,即油腻肉食。切忌汹酒,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腹胀。腹胀时气不通,疾病始生。
听听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秋天渐渐日夜分,雷乃始收声。水始涸,秋燥现。秋燥有内燥、外燥之分。
内燥多因血虚,其中有夏季不保津。“津血同源”,津液耗伤,常引起气血虚。津血化精,津血虚耗,元精亦亏损。
所以保津即保血,保血防秋燥。外燥有暑天高温伤津,过食大辛烈味伤津。

燥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偏热,孟秋之际;凉燥偏寒,仲秋之际。但孟秋有凉燥,仲秋亦有温燥。
燥的征象是口干咽燥,渴而喜饮,尿少。饥而不思食,大便结而干燥。
燥邪伤肺,或有鼻干,干咳,痰带血丝。燥病宜滋润,如糜粥饮食。温燥宜甘寒滋润,凉燥宜甘微温滋润。

秋神蓐收,后演化为太白金星,杀气浸盛。如秋风扫落叶,草木黄落;收割、伐薪使刀;古代还有兵备(如狞猎,今称军演)、抚民。

季秋候雁来,菊花黄。霜始降,蛰虫进入洞穴,豺兽忙于寻觅禽、兽之食。
古人认识到十月以后,正月以前食雀肉,续五脏气不足,助阴道,益精髓。这时的雀肉如蛤蜊,月望时蚌、蛤肉实,月晦时蚌、蛤肉瘦,似乎与天气有关。

秋三月宜鸡鸣时起床,早卧早起。五谷养气,食能以时,身必无灾。保津养血防秋燥,使肺气清。蓄元精养元神,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而无外志,使神志安宁。秋气即平,此秋气之应,收神宁志养生才是养收之道,收者为春生夏长秋收之顺。

⊙宾爵入大水为蛤解:宾爵为蛤难理解,有人记戴到十月以后,正月以前食雀肉,续五脏气不足气,助阴道,益精髓。
⊙这时的雀肉,即十月以后,正月以前食之。续五脏不足气,助阴道,益精髓。雀肉如同蛤蜊,月望时蚌、蛤肉实,月晦时蚌、蛤肉瘦,似乎与天气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