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鹰击长空186 2020-08-10

“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从未有哪种画如同中国画一般,如此重视一个人的人格,将画品与人格紧密相连。从古至今,凡中国画必讲品,人品、心胸皆在藩篱之内,甚至附以道德。即使现在大学的中国画课堂上,老师们强调的依旧是“学画贵先立品”。

这是中华民族所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先学会做中国人,再学会作中国画。

中国向来讲究的是“文以载道”,画也不例外,也需要“载道”。人品不高,无法落墨。

画即是道,古人以此来评比画的好坏,这与中国画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有着很大关系。纵观古代画家,大多都与佛学或者道家有着不解之缘。《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母,画即是道。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唐代王维所开创的文人画以佛理禅趣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人画更加重视画家的品性与才华,所谓文人画,从字面意思上看来,便是“文人”的“画”。我们拆开了看,什么是文人呢?在中国封建时期,文人泛指士大夫,他们以文章行天下,要“文以载道”;文人画,就是这些文人作画载道,这思想一而统之,也要融入画中。从整体思想构图,到作画、题字、篆刻名章,都完全凭一己之力完成。

这就要求文人画的画家不仅有着高超的绘画技艺、扎实的书法功底、篆刻修养,更要求他们人格高洁,崇尚品藻,注重文学修养。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禅品:以禅理入画,寄情思与画格

禅品,这词是我发明的,在这里方便理解。因为禅,也是一种心态或人生境界,需要自修。也可算作人生修养。

王维,便是文人画中深具“禅品”的代表。他精通佛学,十分钦佩维摩诘,故以维为名,字摩诘。王维的画与他的山水诗一般,他的《雪溪图》用笔自然灵动,整幅画近、中、远之景刻画突出,笔墨之间,咫尺千里。呈现出一种古朴纯真之感,这也与当时王维一边在朝做官,一边寻觅归隐的生活方式有关。这幅画是唐代禅宗思维与士大夫思想结合的转变,也是王维典型的恬淡抒情的画风;是他佛学修养的体现,也是他不追求名利,一心求佛以摆脱世俗的高洁品质的体现。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时,凤翔岐王李隆范听说大画家王维西出长安将路过凤翔,因久慕盛名,便差人早早在管道等候。将王维请入府内热情款待,并吩咐左右,备好纸墨邀王维作画题诗,为府内添彩留念。酒过三巡后,岐王李隆范说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一见先生真容,果然不同凡响。听说先生的画工了得,还烦请先生为贵府留下点墨宝可好了?”

王维说道:“那在下就献丑了,恭敬不如从命”。王维欣然答应后,看了看岐王的客厅里外的布局,沉思片刻,一挥而就。画南山怪石一块,墨迹实虚相宜,以假乱真、有天然之致。

岐王看画已画好,高兴至极,赞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果然是画中珍品!”即令侍从们拿出去裱了,悬挂于庭堂正中,整个大厅立马显得金壁生辉了,岐王好不欢喜。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数年之后,王维所画的怪石越发精彩、远观巨石犹如真石头一样。忽一日,岐王府上空阴云笼罩,天色昏暗,狂风骤起,大雨瓢泼。侍从隔大门望出去大吃一惊,府墙外却是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少顷,岐王府上空却是雷电交加,吓得府内的丫鬟们东奔西窜,乱作一团。狂风过后,天色放晴,府内一切家具完好,唯独墙壁上王维所画的画轴上的石头却不见了。岐王急命文臣武将四处查找,却是杳无音讯。

唐宪宗李纯临朝之时,高丽派遣使者来说:“某年月日,在一场大风雨中,神嵩山上飞来一块奇石,上面有王维的字和印,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国王不敢私自存留,特别派遣使者送来奉献。”宪宗命令群臣用王维的笔迹对照,形神俱妙,没有丝毫差缪。宪宗这才知道王维画的神妙,于是在海内大力搜寻,收藏在宫中。藏画的地方,都洒上鸡狗血来镇厌,恐怕又飞走了。

中国画以人的品格为基础来表达画家的情思,一个人的绘画风格,用笔用墨,粗细浓淡,则完全看个人偏好。而个人偏好就与个人的品格思想与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自然而成的,但画格是要依靠人的品格来修炼的。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志品:以品性入画,寄志趣于花鸟

恽寿平为清代画家,早年跟随父亲学习山水画,中年之后专攻花鸟,尤以没骨画为佳。独开生面,海内之宗。没骨画与字面意思相同,便是不以墨线勾勒,而是用淡墨层层晕染叠加,所画出来的花鸟柔若无骨,别具风格。他画的没骨法不仅仅讲究形似,更增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趣、内涵。

恽寿平的一生坎坷,他在十五岁时被虏至清兵营成为俘虏。后虽被闽浙总督收养为义子,但却一直思念着亲生父母。后遇灵隐寺方丈相助,最终与家人团聚。之后,一直刻苦钻研书画、古文、诗词。所以他的画也是被称为文人画,书法得褚遂良神髓,被称为“恽体”。

古时作画上品之人,书法都是有扎实的基本功的,书法的用笔对于绘画是有很大帮助的。恽寿平的父亲善于诗词、山水画,所以一直培养恽寿平的艺术情操。但恽寿平主攻花鸟,是因为恽寿平在画山水之初,见王石谷的山水画之后,觉得不能超越他,“是道让兄独步矣,恪妄耻为天下第二手。”因此舍山水而专攻花鸟。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恽寿平崇尚节气,不应科举。一生穷困潦倒,依靠卖画生活,但仍旧视百金如土芥。所以他也十分注重人品与画品的关系,他说画家应当“出入风雨,卷舒苍翠”,之后“走向造化于笔端”——胸中有造化,自然来笔端。恽寿平在内的清初六家在明代董其昌之后领导画坛,被当时称作为“正统”。与恽寿平少时被总督收养有关,他的画也透露出一种贵气。如《牡丹扇面》,是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做,笔墨十分简单有力,十分古朴,更加重视文人画中的墨戏意趣。

恽寿平去世时家徒四壁,幼子五岁,不能举丧,得诸多老友鼎力相助才能够安葬。贫穷不能使一个人抛弃自己的品性,因为这是在世俗间最大的财富。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在早期绘画的时候,人们用图像来表达画的含义,利用图像来显示卦象。到后来便用图像来“使民知神奸”,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而直到现在,绘画依旧给人以陶冶情操的作用,如临其境,心神荡漾。这也是在绘画时创作主体与客体浑然为一体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人格须得经过天地间的陶冶,才能与之相交相融。

最早提出绘画的目的是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在评论中,将画家分为六品,而第一等分品的就是以人格来评判。古人没有标点符号,这使得对六法的断句也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认为应当是“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但无论哪种断句,气韵都是第一法则。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气韵除了与生俱来的那部分之外,更需要的就是后天对于艺术境界的培养和对自身品性的磨炼。当我们内心有着更高的追求与信仰时,便不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而是万物有灵。这是艺术家们从古至今所追求的,他们认为,只有将自己的杂念放下,走近生灵万物,感受自然,才能修养自身,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

没有哪种画如同中国画一般讲究人的品格和自身的修养,若是自身素质不够即使又高超的画技,依旧不会被世人所认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若是有清明的品性、崇高的追求,即便画法朴拙,仍然能从画面中感受到一份气韵、一丝灵气,这是画家不能依靠技艺来补足的,而是依靠自身修养。

有人说,学画先练书法,确实是有道理的。而练书法只是为了练好用笔的劲道吗?我想不是,练书法也是静心和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方式,也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自身修养,书画本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我们自身修养和画技都得到提升之后,我们便能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找到与万物自然得当的连接方式,找到我们内心的归属。

浅析中国画的自身修养与艺术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