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思维培养的秘笈:请与儿童这样互动

 miss许3k7bgx0x 2020-08-10

皮亚杰将世界上的知识分为三类:社会性知识、物理性知识、数理逻辑知识。三种知识中,只有数理逻辑知识是无法通过灌输与观察获得的,它是内源性知识,是由内心生成,而无非被传递,这就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被公认的。Kamii博士进一步说过:“数理逻辑知识就如同道德自律的获得一样,都是他们从与环境互动中,由内心所建构而成的,而不是从外部直接获得的。”

我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数学思维的获得,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从交流中,内化而成。

换言之,数学思维不能通过让孩子坐在那儿听你说说就获得。

有家长问,那为什么有些孩子就可以听听课,数学就学得很好呢?我们需要理解数学的本质是有关于关系的学科,是紧紧围绕事物抽象本质,围绕数量关系展开的学科,如果一名孩子善于关联事物的关系,他能够通过提问,犯了错误后订正比较,通过不同的题目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学的奥秘,这是源于他的内在动机,和内在对话。

很可惜,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如此,可以说大部分儿童都不具有这样的自律和内在动机(在数学这件事上),所以,大部分孩子也都需要有人教导和指引,才能在数学这条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教学或辅导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正因为有前面这样的背景,今天我要讲的是,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了解一点,数学的思维是需要通过分解目标,向儿童提问,与之互动,引发他思考的过程中渐渐树立的。

我在教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首先你要做什么,你如何提问,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我们忌讳把一道题目从头到尾讲完,让他去做练习。你要教的并不是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而是如何思考的方法。

当人脑只是在被动接受时,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是僵化,处于记忆状态;如果人脑接受到了在合理范围内的问题,思维就会象齿轮一样运转起来,儿童一旦能够通过已有的经验去回答问题,他们就获得了进一步思考的动力,正是因为这样的原理,数学的教学,秘笈所在,就是你要通过层层推进,让儿童的思维齿轮不断在运转,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思维的目的。

反观传统的家庭辅导思路,学校的教学,也包括外面的辅导班,奥数班,常常是把结果当方法在教给孩子。不管是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家长们感受到的,就是老师讲得特别精妙,让你成人恍然大悟,题目是这样解的,但是孩子学习到了什么,不可知。

孩子可能记住了其中的公式

孩子可能按照解题顺序按步就班去套题目

孩子可能似懂非懂但是无法提问

现在有多少教师有时间有能力与每个孩子进行互动呢?而一对一辅导中,又有多少教师可以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呢?这些问题留给家长们、老师们去思考。

辅导例子:教你如何教会孩子

我就以一道简单的一年级的分类题作为例子,说明分步互动式的引导是怎么做的。(例子选自数学微课一阶段综合课)。

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分成:天上,地上,水里,孩子看上去懂了,但是换一些东西,又没有思路去分类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建立孩子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数学思维

相信家长们对于怎么分成三类或两类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如何在不告诉孩子答案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自己可以理解如何分类,以及进阶一点,进一步理解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获得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

首先:分类建立在察觉事物相关性基础上,要能够找出相同点。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孩子任意观察两样事物,让儿童说说看到了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

第二步:一旦孩子能够描述出相同点,你就可以让孩子去找其他与之匹配的。比如孩子说相同点都是“交通工具”,那么请他找其他也是交通工具的事物。如果孩子说的是不同点,比如他说“一个天上飞的,一个不是天上飞的”,你可以请他找出其他有没有也是天上飞的。根据这题对应的年龄段来讲,一般我们认为让孩子找正向的比较有效(也就是“天上飞的”还有哪些)。我在数学微课里,一阶段第四周期有讲过经典皮亚杰实验,结论是反向思维在前运算时期孩子较难掌握,比如“不是天上飞的”。

以上两步,目的是启发孩子先考虑事物的相同与不同点。

第三步:很重要的是,根据某一个我们确定的类别,去启发孩子找与之相关的类别。比如当孩子先确定了“交通工具”这个类别的时候,我们不会引导孩子想“天上、地下”,而会引导孩子想:这些都是交通工具,那你看看其余那些有什么共同点?这个是在引导孩子用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他说:都是生物,或者动物,或者有生命的……等等描述。这样自然会形成类别的划分。如果孩子通过第一步概括出的类别描述是“天上飞的”,那么我们会问:除了天上的,还有什么地方的?是让他进行联想,在“天上的”这个类别上做关联性发散,他会想到地上,然后重复第二步,最后会余下既不是天上也不是地上,请孩子进行归纳,导出水里的。

以上三步:找相同或不同 - 匹配 - 归纳,可以重复进行。如果都掌握,我们可以再发散,考虑其他分类标准。实际上这题没有标准答案,比如两类,我们也可以分为天上飞的和不是天上飞的,是与否的二分法可以产生许多分类方法。

很多时候这样的题目,无论学校还是外面辅导班,会把重点放到直接给出答案,以及如何编号操作上,通常成人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是匹配,是能不能找出哪些是天上飞的,哪些是水里游的……无论是匹配还是让孩子一个个编号,免得漏掉或重复,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技巧,或者涉及常识性的经验,却无法让儿童生成“自主分类”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办法锻炼孩子的比较与归纳能力。

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讲,“怎么让孩子找到三个类别或两个类别,如何去区分类别,或进行概括归纳”,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培养的能力,掌握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分类题中游刃有余。

而要孩子理解掌握可以有不同分类标准,则有助于他们解答以后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因为灵活的分类能力是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技巧之一,由此可以生成很多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