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寿宫遗址只出了一片官窑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8-10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德寿宫,孝宗奉亲之所。禁中及德寿宫皆有大龙池、万岁山,拟西湖冷泉、飞来峰。若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外间可拟。有聚远楼,取坡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名之。

《武林旧事》所记一段,838年前的中秋,德寿宫景象如在眼前。

淳熙九年八月十五日,驾过德寿宫起居,太上(高宗)留坐至乐堂进早膳毕,命小内侍进彩竿垂钓。上皇曰:“今日中秋,天气甚清,夜间必有好月色,可少留看月了去。”上(孝宗)恭领圣旨,索车儿同过射厅射弓,观御马院使臣打球,进市食,看水傀儡。

晚宴香远堂,堂东有万岁桥,长六丈余,并用吴璘进道玉石甃成,四畔雕镂阑槛,莹彻可爱,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罗木盖造,极为雅洁。

大池十余亩,皆是千叶白莲。凡御榻、御屏、酒器、香奁、器用,并用水晶。

南岸列女童五十人奏清乐,北岸芙蓉冈一带,并是教坊工,近二百人。待月初上,箫韶齐举,缥缈相应,如在霄汉。。。上(孝宗)至一更五点还内。是夜隔江西兴,亦闻天乐之声。 

时翰苑进帖子云:“境趣自超尘世外,何须方士觅蓬瀛”,皆德寿宫纪实也。

明代杭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称其“规制宏丽”。北京圆明园茜园内的奇石“芙蓉石”,便是来自杭州南宋德寿宫的著名赏石旧物。乾隆皇帝南巡,在德寿宫遗址看中此石,运回京城,特命之为“青莲朵”。

淳熙九年,是公元1182年。838年后的8月1日,杭州市考古所与工美馆举办“德寿宫遗址出土瓷片标本鉴赏体验”公众考古课堂。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项目领队施梦以讲,“德寿宫遗址宋高宗时期的东西,目前来看发现的并不多”。

从考古所展示的一张瓷片图来看,包含了宋元明清叠压地层所出各类窑口的标本。而元代、明代、清代地层的青花瓷等标本,与南宋、与德寿宫无关。可以剔除在外。

南宋地层所出,则有诸如定窑、高丽、低岭头、越窑、龙泉、耀州、建窑、吉州、铁店等等多个窑口的瓷片。

皇家御窑的南宋官窑呢?德寿宫遗址一定出土了很多官窑瓷器吧?然而,考古所披露,“恰恰相反,德寿宫至今只出土了一件南宋官窑瓷片”。注意,是一小块瓷片,而已。实在不可想像,但也确是考古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媛的解答是:第一,南宋官窑瓷器作为皇家御用瓷器,管理极为严格,哪怕破损瓷器,也要统一回收销毁。第二,谢太后于大火后搬离德寿宫,很可能将器物全部带走了。成为道观后,这里自然也就不再使用皇家专用瓷器。

我认为,德寿宫遗址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出两点:

1、南宋时的宫中日常用瓷,显然是大量采办各地优质民窑瓷器,以供庞大数量的使用与消耗。

2、南宋官窑,作为皇家郊庙祭祀礼器的御窑青瓷。即便在宋高宗作为太上皇颐养天年的德寿宫里,也只是作少数使用。

近二十年的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整个6000平米的考古工地,只发现了一块南宋官窑瓷片。这是什么概念?再一次强力说明,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宋御窑-南宋官窑,绝非普通概念中的日用瓷器。南宋官窑,珍稀名贵,自有道理。难怪到了清朝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那里,会发出“寥似晨星”之叹。

不过,我们也不要忘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有一件南宋官窑底足标本,系金志伟老先生捐赠,标本上带有“德寿,苑”刻款。据金老先生在2018年亲口对我讲,是早年在南宋太庙对面的中河边废土中发现采集的,其地当在德寿宫地界之内。

2015年,我曾遇见半个越窑碗底,刻有“德寿”二字,其中“寿”字剩下半个,因嫌其釉水失光严重,加之非南宋官窑,便没有拿下。今日想来,其实也是十分难得之物了。(完)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上以及杭州园文局公众号。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栽有意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