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运河】明初:运河有啥用?

 一犁_书馆 2020-08-10


作者寄语:明初的53年,一向繁忙的南北大运河难于看到“行舟日夜过”的繁华、“连樯集万艘”的壮观,或许此时的运河只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京都的变迁,悄悄地准备着浴火中重生。


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应天府(今南京)做了53年首都,占明朝276年历史的五分之一强。这53年,南京成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最靠南的大一统王朝首都,也是最接近江南粮食主产区的首都。

南京明城墙

因为近,所以漕运便利、快捷而且廉价。两浙、太湖一带的粮食,溯胥河而上可以通达南京,而海内外的贡赋,也可以逆长江而上抵达南京。因为方便,所以隋唐宋元以来不断翻修的南北大运河的地位便一落千丈,而得名于伍子胥的胥河的作用却水涨船高。

繁华过后重归宁静的东坝段胥河

或许读者还记得,在《话说运河》的第二期《吴筑邗沟衔末口》我们曾经介绍过这条胥河:“源出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上连长江支流水阳江,下接汇入太湖的荆溪。”为了扩大胥河的运输能力,促进苏皖南部和两浙一带的漕运,保障南京正常的粮食供应,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启了疏浚胥河的浩大工程:这一工程共动员民工约36万人,浚深河道4000多丈,并且在分水堰的旧址广通镇(今高淳区东坝镇)修建石闸,闸厢长10米,单孔净宽5米,条石砌造,闸板厚20厘米。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商业贸易的发展,广通镇繁荣了起来。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当地宗教文化的发展。

东坝古街

今天,东坝镇还保留有大士庵、大王庙等寺庙。据说大士庵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书生进京赶考,经过广通镇,坐在庵旁休息。这时他看见一个农妇手拎水桶走进庵里,便想讨口水喝。然而书生在庵里怎么也找不到这个农妇。正疑惑时,他抬头一看,看到神台上有明显的水桶印。这位聪明的书生倒头便拜:“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求你保佑我进士及第,我一定重塑佛像。”果然,书生进士及第,留下了这段佳话。

东坝古戏台

胥河源于固城湖,并连接石臼湖,然而从石臼湖到通往南京的秦淮河之间没有可资利用的天然水道,而且横亘着由茅山延伸而来的红色山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下令开山凿河。当时的技术条件,凿开高25~30 米山冈何其困难!《溧水县志》说当时是这样开山的:先用铁钎在石头上凿出石缝,将麻塞到石缝中,浇上桐油,点火把石头烧红,再泼上冷水使之快速冷却而开裂,再将石块撬开搬走。县志上把这样的办法称为“焚石凿河”,其实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也是用这样的办法凿开都江堰! 

胭脂河风光

与其说这是“焚石凿河”,不如说这是工匠智慧博览会。这不,为了减小工程难度,降低工程成本,工匠们巧妙地在地势最高的巨石下方凿孔行舟,留下石质最硬的岩块当桥过车,这就是著名的天生桥。

天生桥

当地人传说,“焚石凿河”使得岩石染成了红色,看上去像是胭脂,所以这条河便称作胭脂河。

胥河、胭脂河日益繁华,而南北大运河却有些沉寂:难于看到“行舟日夜过”的繁华、“连樯集万艘”的壮观,或许此时的运河只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京都的变迁,悄悄地准备着浴火中重生。


话说运河

 话运河古今

 说运河南北

 谢运水之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