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进革新的先驱 ,传承授艺的典范

 一犁_书馆 2020-08-10
创进革新的先驱
传承授艺的典范
 
【著名京剧艺术家纽骠先生介绍王瑶卿】——清江浦,一座水埠重镇,在梨园界京剧人的历史记忆中,并不陌生,因为它是京剧一代宗师王瑶卿前辈的故乡。提起王瑶卿就联想到清江浦,说到清江浦就联想起王瑶卿。王氏与清江浦几乎是分隔不开的。“王瑶卿”已经成为清江浦一张光彩熠熠的名片,传扬遐迩。
19 世纪中叶(公元 1840 年左右),中华破土而出了一棵戏剧艺术的新苗——京剧。四十年过后,当它步入初盛时期,一位后来为它茁壮成长,竭尽了毕生心力,作出了卓绝贡献的俊彦精英诞生了。他曾是晚清宫廷的皇家演员(俗谓“内廷供奉”);民国京剧舞台上旦行的名角儿大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是享誉大江南北、桃李满门的梨园宗师;新中国成立后,则是社会主义戏曲教育的领军人物(戏曲学府的一校之长)。他就是戏曲界内外一致尊崇的清江浦籍王瑶卿先生。
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王瑶卿这个光辉的名字,在京剧艺术领域,乃至戏曲行业里,曾是领导一切有志有识者革新创造的一面旗帜。他在演、编、导、教方面的宏伟业绩是京剧发展历程中,创进革新的先驱传承授艺的典范为人所共仰的一座历史丰碑。戏曲界为曾经有这样一位出类拔萃、声名显赫的艺术先哲而感到荣光和自豪。王氏祖籍江苏清江浦,父亲王绚云(彩琳)是从清江浦走出北上、客居京城的著名昆曲伶工。王瑶卿先生生于 1881 年 9 月29 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七),与其弟王凤卿自幼承继家学,深
受熏陶,投身梨园,潜修剧艺。他 9 岁学艺,14 岁出台,先后搭入小鸿奎、宝胜和、福寿各班,20 岁成为福寿班的主演之一,24岁(1904 年)选入清廷升平署,任民籍教习。从艺后刻苦勤修,学成京剧旦行中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才。25 岁起,与当时的顶尖老生谭鑫培合作,剧艺精进,声名日起。29 岁挑大梁,挂名牌,创出独具本人艺术风格的流派,进入他舞台生涯的黄金时期。
王氏与老谭二位在敬畏传统,守护传统,认真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变革创新,推进了京剧舞台风貌的焕然一新,被社会上赞誉为“梨园汤武”,称为“京剧生旦二革命家”,颂扬他们的华彩业绩。
王瑶卿先生 46 岁这年不幸失嗓,不再登台。这位怀有宏远志向的艺术大家,从此掀开他艺术生涯中心的另一页——专事课徒传艺,以此来完成他中辍的舞台事业,通过传授来实现自己的创新理想。他慧眼识才,善于选才、辨才,因材施教,如对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就指授各异,窃认为四位不同风格特点形成:梅兰芳的“纯”、程砚秋的“正”、尚小云的“刚”、荀慧生的“柔”都与王师因材施教的成效分不开,使他们虽同出一门,而各有所成,自呈馨逸。他还力行“以通驭专”的教学理念,谆嘱他的学生要兼通文武,掌理全面。“要成好角儿,不是当好角儿”,要一步一个脚印,由简入繁,从易进难,循序渐进,稳中守成,做到古人所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与卒伍”的道理。由于他课徒授艺的威望,引来南北京剧旦行无不投师其门下,故有“药不过樟树不灵,旦不入王门不精”之谚。(按:“樟树”是江西名镇,有名的药品炮制和检验集散地。)谈到这里,应当说明一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北平某报记者,调侃地戏称他为“通天教主”,乃含有讥讽之意,绝非敬重,而王氏并未介意,以至传开。到了新中国,才对此微词做了正解:“有教无类,广博传艺。
1949 年,瑶卿先生以 68 岁高龄迎来了晚年欣幸,受聘为国家戏剧学校名誉教授,又荣任校长之职,投身新中国地戏曲教育事业,深受国家的信赖。他爱校如家,尽心尽力,坚持教学。排新戏,创新腔,留下了《白蛇传》《柳荫记》等新经典,培育的大批优异人才,现已成为当今舞台上的中坚力量,栋梁之才。
1954 年 6 月 3 日,这位剧坛巨擘溘然仙逝。
王瑶卿先生光华灿烂的一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艺术的传承、维护,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继往开来的伟绩。他为焜耀世界、冠绝东方的中国国粹艺术——京剧绘制了绚丽璀璨的画图。
这部《王瑶卿画传》编者蒐集了丰富详实的图文资料,洵足珍贵。对王瑶卿先生的人品、艺品作了简要的推介,当会为读者增进新知,进一步认识清江浦籍历史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树与传承。为此,谨作此文,是为后记。

喜欢就点个在看
你会更好看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