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0多例猝死者解剖数据告诉你,心脏其实最怕的是情绪!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20-08-11

看起来没啥问题

怎么就猝死了?

近日,《中国急救医学》期刊刊登了一项研究《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在医生解剖的5000多例猝死者病例中,有四分之一是因为“太激动”,还有四分之一是因为“太劳累”!情绪激动为什么会诱发猝死?哪些人群尤其要注意避免情绪激动呢?我们慢慢往下看。




别生气!

情绪激动可诱发心律失常、脑出血




这项研究表明: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57.8%。其中,与猝死有关的主要因素中,情绪激动占26%,劳累占25%。医生说,情绪波动大的人,生气时常常暴跳如雷,与人争执时面红耳赤,容易诱发严重的心率失常。

研究发现,猝死的诱因为情绪激动(26%)、劳累(25%)、血容量改变(8.95%),其次为饮酒、过饱、轻微损伤等。

猝死发病紧急、突然,恶性程度高,后果严重,发病率高(我国每年180万人死于猝死),已超过乳腺癌等某些肿瘤。且多发生于院外,大多数猝死源于心脏骤停,40%的心脏骤停没有被发现或发生于睡眠中,70-80%的心脏骤停发生于家中,发病平均年龄44岁。我国资料表明72-80%的心脏骤停发生于院外,这就意味着患者无法在发病后的得到最及时的医疗专业人员的救治。

而在猝死的患者中,患有慢性疾病居多:有既往史者中,高血压最常见(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其次为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




发生猝死前

往往伴有以下的症状体征




猝死中有症状体征的人,最常表现为突然发作(20.10%)、休息睡眠中(16.71%),其次为呕吐(7.49%)、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意识障碍等。

前驱症状可表现为胸闷、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大多数无症状,猝死发生时患者可出现黑朦、意识障碍、突然倒地,意识消失后抽搐,心音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清,呼吸继而停止,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脏停搏或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心跳骤停发生时,15秒可表现为抽搐,30秒表现为呼吸停止,1~2分钟可出现瞳孔固定,4分钟糖无氧代谢停止,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6分钟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所以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成功率每1分钟降低10%。

遇到心脏猝死,我们应该做的:应立即就地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拳击胸骨中下段,刺激心室搏动),如无效,马上进行心肺复苏,病人仰卧,置于硬板处,双手交叉重叠置于胸骨中下1/3处,向下垂直按压,深度4-6cm,100-120次/分,这时心脏处于胸骨及脊柱之间,通过按压使心脏的泵功能恢复,达到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在心脏按压的同时进行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如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及心律可停止,如未恢复要一直坚持到医务人员到达,如有条件可启动AED自动除颤器。




30岁~63岁

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30岁~63岁的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中年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加上社会中又正值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容易产生“三高”,导致冠心病为首的心源性猝死等。而这些用生命总结出的规律,也告诫我们——中年人,别让自己太激动!
 
情绪波动大的人,往往伴随着性子急、脾气暴,甚至生气时暴跳如雷,与人争得面红耳赤;高兴时又容易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因为一点小事,导致情绪激动,出现悲剧的事情并不是少数:

生气时心脏血流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心脏的收缩力加强,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涌向心脏,会出现心率不齐、心肌缺血、胸闷、心慌。生气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大诱因。




中年人

别让自己太劳累




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反倒成为了公司里工作积极性最高、劳动强度大的那个人。为了赚钱养家,有时候轻微的身体不适也被暂时忽略了。




然而,临床上发现,很多猝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个高压、长时间的精神紧绷、高强度工作事件。太过繁忙、高压紧张的工作,会不断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如果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长期太过兴奋,则会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心率加快,甚至产生心律失常。长此以往,心脏则会受到损害,导致意外心脏事件的发生。部分突发性心脏病患者猝死就是因为连续熬夜、情绪激动、紧张,诱发了神经功能失调,冠状动脉痉挛,心脏突然缺血而猝死。




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




猝死前,身体会发出过很多信号,人到中年要特别留意。北京世纪坛医院干部心血管科主任医师银鹏飞2013年3月在健康时报《心脏猝死也有交通灯》一文中介绍:猝死发生前,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胸闷或心前区不适,主要表现为三个先兆:

 
1.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吞咽费劲,有的人会出现3到5分钟的胸闷。
 
2.感觉胸部有闷痛的感觉或是有压迫感、心慌、身体乏力、头晕等不适。
 
3.突然出现低血压,同时伴有出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食后出现,经过平静休息后常可缓解。
 
此外,少数人在心肌梗死前还可能出现莫名其妙的左胳膊疼痛、嗓子痛或牙痛。这些症状发生的时间长短不固定,有些人是几分钟,有些人是半小时,但发病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出现胸部不适、隐痛、疲劳感觉的时候就要小心了。

需要格外注意的:

1.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如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因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戒烟等,积极治疗原发心脏基础疾病)。

2.剧烈运动、熬夜可导致心脏交感活动增强,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故应避免剧烈的运动。

3.有猝死家族史的病人应尽早于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预防猝死的发生。




如何预防猝死?

做好这6件事




猝死并非猝不及防,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仅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也是预防猝死的不二法则。

1.饮食清淡

控制甜食;少吃含盐多、腌制及煎炸食物;多吃蔬菜和粗粮;适量吃肉;不吃过冷或过冰的食物或饮料,以免发生冠脉痉挛。

2.戒烟限酒

烟酒是心脑血管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要尽量远离。

3.适度锻炼

研究表明,中低等度强度运动量,对心血管保护的益处最强,慢跑、游泳、瑜伽、打球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最好别在早上锻炼,因为清晨是心血管病发作最多的时间,可选择晚饭后2—3个小时进行。

4.避免劳累

加班和熬夜已成为都市人的主旋律,年轻白领猝死事件层出不穷,过劳的背后极有可能是致命威胁。日常应劳逸结合,规律作息。

5.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激动会使人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好心态是心脑的“天然护身符”。

6.定期体检

普通心电图检查即可发现潜在“猝死信号”,特别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更应做好预防工作,按时体检,防患于未然。

保持良好的心态,别把自己搞得太累。努力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没了好的身体,工作再辛苦也没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