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毓照老师,又名陈天乐,是当代丹道大江西派著名传人。早年因病从学于蔡潜谷、何洗清、杨践形、唐宗尧、虚云法师等三教真师明宿,其中蔡潜谷系清末体真山人汪东亭真传弟子,属内丹西派。陈老师勤奋修持丹道六十余年,得却病康复之益,获易形换体之效,战胜瘫痪奇疾,恢复健步如飞似少年。退休后隐居于浙江宁海妙凤山,常自谓原籍是“不死国大一县连环镇十字街上三叉路口人”,现居住“无极宫虚无洞口童心阁中”,故雅号“童心阁主人”,戏称“老顽童”,日行隐修,闲暇著述,朗吟漫咏,乐育后学,飘然有居尘神仙之风范。 大道常驻在人间,性命双修真神仙。 陈毓照老师出版著作:
1、《天乐丹诀》,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2、《修道明指》,2014年,宗教文化出版社。 ( 曾节录发表于《武当》杂志2004年第九期、第十期)(1)虎龙分为元精元神之喻。跃腾指二者俱动。药物产生后冲关之象。(2)风浪粗:喻武火。呼吸细微若有若无者为文火,武火较文火为粗,常用于进火冲关。(6)南北宗源:按先天卦象是乾南坤北,人体相应的是上为乾南,下为坤北。(7)翻卦象:喻进阳火退阴符有如卦象的变化。人身是背阳腹阴。腹部纯阴,进阳火从尾闾开始,如一阳初生的复卦,从后是阳气顺督脉渐渐增长,由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直至头顶时进阳火为纯阳乾卦之象。接着退阴符从百会开始,如一阴初始的姤卦,阴气顺身前督脉再是任脉渐渐增长,由遁卦,否卦,观卦,剥卦,直至会阴时退阴符纯阴坤卦之象。(下略) 第一句虎跃龙腾波浪粗,乃是对我人身心的比象,实即是气神的比象。紫阳在《金丹四百字序》中说:“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 吾人祗因有身,七情六欲,无所不扰。尤以情之为物,欲动情牵,胜于猛虎跳跃,心念纷驰,百感丛生,有似龙之在谭水中翻腾,从而掀起漫天波浪。此句实喻人情之常态,乃平铺直叙之辞。正因为如此,欲成还丹必用降龙服虎手段。降伏之法,亦惟心息相依,同定于中央正位之虚而已。盖身心者,即情性也,气神也,亦即人身之阴阳也。紫阳以身心比乾坤,实即以身心喻阴阳也。所谓以乾坤谓鼎器者,即阴阳和合之象,中央正位,适阴阳二气之中,并在人身阴阳和天地阴阳交接之处,恰是天地真中虚无之地,正是悬胎之鼎,为结丹之处。释典说:“狂心一歇,即是菩提。”心息一依,自然龙降虎伏,而中央正位之玄珠产矣。所以我认为,四经讲解者从虎跃龙腾为元精元神两者全俱动的药物冲关之象,风浪粗解成为喻武火等都是不对的。尤其中央正位,解为丹田,其是大错特错。紫阳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已明白否定,所谓“非丹田”这种视而不见、纠缠不清的作法,实在是毫无道理的。即二句三句,也都是平铺直叙之辞。句中之玄珠者,玄妙之子珠也,喻结胎义。中央正位之玄珠既产,如果子生于树枝之上自然会逐渐长大以至成熟的,如婴儿在母胎之中的自然成长没有两样。所谓如鸡抱卵,似蚌含珠,温养乳哺,待其成长而已。结珠之后,何来再有采药生药等许多做作,实难自圆其说。 南北宗源翻卦象,是这一首诗全文的转折点。古人诗文都有起成转合四部曲,一二句是全文的起点,第三四句是全文的成功阶段,第五六二句,是承上启下之辞,这都是古人写诗和作文章的惯用手法。此诗也不例外。回顾上文所以能臻于玄珠逐步成熟的原因,还是出于南北宗源而翻卦象的作用。卦象怎么翻,亦惟执两用中而已矣。句中南北,应指南离北坎而言,宗为跟从或根据,源即本源,即指中央正位而言,中央正位乃我人之心根命蒂,故称源。翻卦象者,即是抽坎填离,把后天的离坎二卦翻回先天的乾坤两卦。“宗源”二字,就是点明翻卦象的办法,应从中间的根源上去翻也。正如绝句十三首所说:“不识玄中颠倒颠,争知火里好里好栽莲。”佛家有句话,叫作火坑里栽莲花,污秽中修清净。说得都何等玄妙,解穿了一点也不希奇。实即抽坎填离之意。离卦为日为火,一阴爻间于二阳爻之中,故称火坑或火里,莲与莲花即喻坎卦中爻之一阳。但如果你不知中间颠倒颠之术,火里好载莲的方法还是不会懂的。我今明白点穿,其实乾坤也好,坎离也好,都只是一个阴阳。大定真空,自然阴消阳长,化阴为阳,也就会达到阴阳合壁,日月合明的地步。所以刘悟元说:“有为岂是弄皮囊,做作万般总受伤。惟有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事实说明“南北宗源翻卦象”之术,即中间颠倒颠之术。是忘物忘怀,意识毫无,故称谓鬼神莫测之机。《四经解》者把翻封象之句正用后天搬运一步一步到卦象中去翻,并且把卦象安到色身上去,岂不叫紫阳本人也要啼笑皆非了。 你们还记得悟真(四经347页)绝句三十七之言吗?“卦中设象本拟形,得象忘言意自明。后世迷人惟执象,却行卦象望飞升。”这种直截了当的批评之话是对谁说的吗?卦象既翻,阳自来复,所以《玉枢经》也说:“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到此之时也只有朝乾夕惕,朝屯暮蒙,防危虑险,使火候合于中央自然阖辟之枢机而已。功诀既得,何妨在市居朝,深山孤守大可不必。再看刘悟元《悟真直指》之解云:“虎跃龙腾”者,阴阳搏聚之象,风浪粗者,虎出窟而风生,龙出潭而浪起,阴阳相争之义(说明龙腾虎跃,也只是一个阴阳二气的鼓荡而已,言果入理,此说亦通),龙虎交会,性情相投,合而为一,入于中央(非即如我所说,心息相依,即神气同定于虚之义乎,刘所说者阴阳之法象也,我所说者龙虎之性情也。及其降龙伏虎之旨,自是融会贯通,并无二致也。)先天之气,从虚无中来,凝而为一粒黍珠,圣胎有象,圣胎者谷神也。谷神者玄牝交而合一之神。阳玄即虎情,阴牝即龙性。性情合而圣胎结,玄牝立而谷神生。到此地步,有为事毕,无为事彰,不必再为造作(说得何等详尽,可四经注者还开始大造其作),听其自然。如果生枝上终有成熟之日,子在腹中终有生产之时。但圣胎凝结,须要无为,还有防危虑险之功,不可不知。南北宗源翻卦象者,南为火,北为水,圣胎凝结,和气薰蒸,水火归干宗源,自相烹煎,任其自然,忽忘忽助也。(总是无心作用,那有任督往来上下搬运,还要依照卦象一步一步去番的许多做作)(1)坤位,指腹部丹田,《周易.说卦》“坤为腹。”(2)体:指药物。由精化气,气相对神还是有体质的。(4)交感官:元气与元神,乃一阴一阳,在泥丸宫交感成丹。 此诗大旨,原和上第五首近似。可四经讲解生搬硬套,又翻花样,做其文章。殊不知紫阳之诗,语调虽异,而原意实一样。不但注中的坤位指丹田,乾家指头部泥丸宫早为紫阳所不是之处。其实这里的,“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仍然是抽坎填离之象。所谓“种在乾家交感宫”,不是坤卦当中的阴爻之体移来种在乾卦两个阳爻之中的阴爻之内,而抽去其中的阴爻吗?交感宫者,是乾坤交垢后使乾卦中虚而成离卦,故称离之中爻为交感后变成之宫也。事实上紫阳从来没有在色身之内定过乾坤的。何况所称《周易说卦》“坤为腹,乾为首”之辞,也是一种比象,并非定位。若是定位,则《说卦》中接下去“坎为耳,离为目”,又将如何去解说?难道也把眼睛去当心,耳朵去当肾吗?所以用生搬硬套之法毕竟是行不通的。再如此诗大旨中引用崔希范《入药镜》:“产在坤,种在乾”之句也明明表明抽坎填离之象,何有丹田泥丸可套之理。接下所说:“但至诚,法自然”之句,更说明只能专心致志一念不生的静定,不闻古人云:“天地之道静,故曰自然”,“但至诚,合自然”,还能有什么做作吗?难道像你们所说:“即指丹田产药后,用火候运药到泥丸,使铅汞交合,加以提炼,使矿去金存,以结金丹,丹书中称谓‘聚火载金,三车运转。’”才是合自然吗? 此诗一开头就说,万卷仙经的语言都一样的,金丹之道只有这个中间颠倒颠的根源祖宗中,大定真空,抽坎填离,扭转阴阳而已。除此以外,实在没有别的什么花头,故古人一直称为至简至易之道。即陆西星《方壶外史·悟真篇小序》之言:“产在坤者,盖以先天药祖,西南乃其本乡,而纯阴至静中,忽有一阳来复,萌于坤下采而得之,入我中宫。”西星之言,实抽坎填离阴阳颠倒颠之直指,是剥皮见肉之言。前面我已说过,名为抽坎填离,实乃进阳退阴之道。大定真空,先天真阳自来,即陆说之先天药祖也。纯阴至静之说,非大定真空之义乎?西星所说之采,乃不采之采,所说之中宫,正是中央正位之地。理本一致,实无否解之理。坤下所萌之物,正是坎中一阳所露之象,总皆在纯阴至静中生,亦纯阴至静中采也,故古人称谓不采之采,虽未明言,前后连贯,不言可知矣。四经解者所用引文原文都是对的,惟因解者见解不同故把引文引入歧途,为错路作证耳。 刘悟元《悟真直指》曰:“此诗总结十五诗之意,示人以至简至易之道也。古来仙真,丹经道书,千譬万喻,设象之言,极力形容,发明道髓。虽立言有异,而其理总同,凡皆明金丹之根宗也。无如后世书愈多而人愈惑,各执己见,趋入旁门。彼岂知金丹根宗,是抽坎填离,依坤归乾之一着乎!坤位生成体者,即坎中一阳也。乾家交感宫者,即离中一阴也。坎本坤体,故日坤位。离本乾体,故曰乾家。……其实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宫,即是取坎填离之义。取坎则坎中所陷之阳出,坎仍成坤。填离,则离中所杂之阴化,离仍成乾。乾坤体成,玄牝立而谷神存。金丹凝结,性命到手,不为后天造化所拘矣(下略)。”悟元老人之言,则明之又明矣。此诗本无弯曲,自始至终,平铺直叙,惟讲解者不明丹诀,所以画蛇添足,处处与紫阳公原意唱反调,以至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寻烦恼耳。三、再看紫阳公《金丹四百字序》自首至尾,一气呵成,本无矛盾,但一经注解以后,首尾便不相应,使后世之人,不知是解错,还以为紫阳公前后颠倒,自食其言矣。如序中第四段(四经399页)“心属乾,身属坤,故曰乾坤鼎器”,四经之注曰:心属乾,心属火,火上炎,乾为天,据《周易.乾》九五爻文言“本乎天者亲上”,故以心火属乾。身属坤,身由阴精化生而成,肾主精,肾属水,水下润,坤为地,据《周易.乾》九五文文言“本乎地者亲下”,故以肾水化生为基质之身体属坤。乾坤鼎器,乾鼎指泥九宫或心神所居之绛宫,坤器指丹田或肾精所蓄之命门(余略)。夫紫阳以心身属乾坤,则是借阴阳之比象,乾坤为鼎器,不过指阴阳合体之一窍,此鼎器原只一窍,名曰“玄牝”之窍也。讲解者化整为另,一分为二。设果如此,只下文之“抱一守中,炼元养素,故曰采先天混元之气”,又将如何抱,如何炼,如何采乎?!紫阳惟恐后人搞错,故下文(四经402页)又直接明示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非得如此清楚,又安有将乾坤之鼎器,用在泥丸,绛宫,丹田,命门等处,似此颠倒岂不是自寻差错吗?何况紫阳公还明确指出只有一窍,并无两窍,亦无亲上亲下,采下补上之说,所以接着又老到地说:“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也在此矣。”只要不是文盲,这几句话的意思会不懂吗?又何必上天下地,到处乱奔吗?紫阳公着实细心老到,这样说了,还恐人不悟,到色身上去寻找,所以又说:“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你到丹田泥丸等处去摸索,还能没有边旁,没有内外吗?明示离了此身不是,着了此身是错,当于不即不离,不内不外处求之。并点穿即此乃是“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张三丰云:“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圣贤学问,大底相同。所望讲解诸公,切勿再泥文执象,到古籍经典的纂改上去下工夫,枉费心机,而溺于旁蹊曲径,有负乎紫阳公之谆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