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寿山石雕佛造像的传承与发展

 蜀山玉 2020-08-11

寿山石,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瑰丽奇葩,在千年传承的历史过程中,为世人创造出无数的传奇。历史上曾涌现过大量可圈可点的寿山石雕精品,让后世为之惊叹,也为后人研究与揣摩雕刻艺术提供了范本。寿山石的雕刻题材极为丰 富,有花鸟山水、人物动物、奇珍异兽,而其中历千年而经久不衰的题材,当数佛教人物。 

高山石《托塔罗汉》杨玉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寿山石雕文化与佛教的历史渊源


寿山石与佛教的渊源已久,可追溯至盛唐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寿山石的开发和利用,寺僧功不可没。宗教大行其道的大唐盛世,寿山地区寺院林立,仅仅不及10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广应寺、九峰寺、林阳寺、翠微寺、芙蓉寺,这五座寺院被后人称为“寿山五大古刹”。这五大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如云,而坐落于寿山村中的广应寺则更是占尽天时地利,僧侣在传经诵佛之余,到附近的矿山凿洞采石,并用它刻制念珠、佛像等宗教器具。这类佛教题材的石雕艺术品,除作为寺院礼佛祭祀使用之外,还当成礼品馈赠四方香客。时逢福州对外来往密切,“云山自越路,市井十洲人”,寿山石及其雕刻品通过僧人、商贾、游客和使者流传各地,寿山美石开始闻名天下开始流向四方,传名于世。可以说,盛唐佛教的兴盛也推动了寿山石雕艺术的发展。

芙蓉石《罗汉》周尚均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而寿山石被广泛应用于宗教题材,尤其是佛教造像艺术,则兴盛于明清两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随着文人雅士、上层名流的印石收藏兴起,寿山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大量品优质佳的寿山石进入宫廷。北京故宫博物院留存下来的寿山石圆雕人物作品实物数量可观,这些作品或出自内府御工之手,或出自当时颇有名望的寿山石雕刻名家之手。故宫养心殿小佛堂至今仍保存着清代的一套寿山石佛像,其石质为田黄和芙蓉,温润细密,纯净无杂质,刻工则厚重圆润,精细异常,符合造像法度,是宫中内务府造办处御用工匠的作品。

清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雕刻血脉


作为寿山石的故乡,福建的寿山石雕刻名家辈出,如杨璇、周彬、魏开通、魏汝奋等,其圆雕作品亦多为罗汉、观音等佛教人物,这可能与福建佛教的发达有关。

杨璇字玉璇,又名玉璿,康熙时人。据康熙《漳浦县志》载:“杨玉璇,善雕寿山石,凡人物、禽兽、器皿俱极精巧,当事者争延致之。”他所雕的一分许三分薄玲珑准提像被周亮工推为“闽中五绝”之一。故宫藏有杨璇的作品多件,其中一套寿山石雕十八罗汉像,多据汉人形貌雕刻而成,虽不是传统上的“胡貌梵像”,但却展示了内陆佛像的神态风格,雕刻刀法流畅,眉目传神,衣纹流动,真切自 然,其第一尊和最后一尊的背面都有阴文“玉璿”款。杨璇的作品刀法娴熟,构图紧凑和谐,造型自然生动,其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尊为寿山石雕的鼻祖。

周彬字尚均,福建漳州人,为康熙时又一位寿山石雕刻大师,以擅雕印钮闻 名,也雕人物,与杨璇齐名。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一件田黄石弥勒像,高5厘米,宽10厘米。弥勒身披袈裟,袒胸赤足,斜倚于布袋旁,左手抓布袋,右手按于 膝,昂首嬉笑,神态十分生动,袈裟边缘细刻缠枝莲,背后镌“尚均”款。另有一件芙蓉石罗汉,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0.1厘米。罗汉身披袈裟,面容祥和,体态敦厚,衣物上饰有团花番莲和云纹,衣领、袖口和衣缘处镶嵌米粒般大小的青金石、绿松石和珊瑚,五色缤纷,绚丽多彩,须发和纹饰染墨,坐于芙蓉石根 形座上。背部刻八分书“周彬”款。

魏开通,康熙时人,师法杨璇,擅刻人物、佛像。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一件寿山 石伏虎罗汉像,高10厘米,宽8厘米。用桃花红高山石刻罗汉身躯及猛虎,嵌以白色高山石刻成的头部及手腕。须、眉、眼阴刻细线,染墨。衣纹、虎斑阴刻后染 墨或金色,配灰黑色高山石根形座。镌“弟子魏开通镌”款。

高山石《太白醉酒》古工

以上诸家之作品虽各有特色,但在技法上还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特色。而寿山石因硬度适中,柔韧易攻,加之色彩绚丽,使它成为雕刻家们喜爱的材质,也使艺人们充分施展其艺术才华成为可能。这一时期的寿山石雕刻在人物表现上具有独到之处,匠师们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法,造型丰满浑朴。在衣纹的处理上多使用阴型钩线以表现衣饰的褶纹,线条洗练,寥寥几刀便把衣服飘动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而在衣服的边缘,则用细密的线条,流畅的运刀,刻绘繁缛有致的花纹,就连极微细的水纹锦地、海风纹地也刀刀清晰,密而不乱,与衣褶的阴钩纹形成鲜明的对比。豪放与婉约,粗犷与细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人物面部的表现上,注重以目传神,胡须、眉毛和头发往往用点刻或短冲刀,层层而施,轻重恰到

高山石《老子出关》周宝庭

好处;且这些部位及眼仁多染墨,与寿山石温润的质地产生强烈对比,增强了其艺术效果。另外,有的作品在特定部位嵌有宝石珠,如杨璇刻伏狮罗汉像、田黄石观音像,周彬刻芙蓉石罗汉等,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综上可见,清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在传承传统佛造像特点的同时,均注重刻画佛像鲜明的人物性格。这种融入情感的塑造,在艺术表达上更加丰满,不仅摆脱了程式化的刻板形象,更将佛教造像艺术逐渐人格化,使其成为书房文玩中独具魅力的品类。

当代寿山石佛造像的传承与创新


而寿山石佛教造像雕刻发展至当代,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经过明清两代的积 累,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不断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至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而佛教造像这一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至今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寿山石 温婉的材质展现的独特魅力之外,雕刻家的继承和发扬也为弘扬这门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在当代工艺美术处处追求变革的环境中,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 塑造出不同风格和形态,不过整体上依然以文房陈设的雅致风格为主线,在细微处各擅胜场。

水洞高山石《四季如春》冯久和

在寿山石雕界,每位出色的雕刻家都有自己擅长雕刻的题材作品。如林清卿大师擅山水薄意,周宝庭擅古兽,冯久和大师擅花鸟等。在观音造像一道,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则有极高的造诣。王祖光出身砚雕世家,后随林友琛和周宝庭两位大师学艺,擅雕仙佛题材,创作了很多时代特征鲜明的作品,在其创作后期则沉浸在宗教人物的创作当中,尤其专注于观音造像。王祖光继承了寿山石雕东门派的圆雕技法,作品风格上则在总结历代观音造像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贴近当代审美观,被业界誉为“观音王”。

善伯洞石《观音》王祖光

另外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郑幼林也擅长佛教造像的雕刻,师从王祖光大师的他喜作圆雕弥勒,其作品运用圆雕与高浮雕相结合、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技法,大胆采用夸张艺术创作,不但整体构图符合当代审美标准,而且细节也均刻画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深得高端藏家青睐。另外省工艺美术大师林志峰也喜雕观音等佛造像,佛教的观音形象在历史上有很多变化,从最初的男相观音,到隋唐后的女相观音,再到明清世俗化的东方仕女形象。林志峰雕刻的观音造像则近于唐宋时期的风格,他常常刻画这样的姿态:观音倚坐在山石上,一腿盘曲,脚踏于石上,另一条腿很自然的垂下,这也是宋代观音造像才出现的姿态。这种复杂的姿势极为考验雕刻家对身体结构和衣褶纹理的表现力,而林志峰在形态上的把握非常精准,观音在舒展闲适的姿态里仍能保持静谥端庄的气质。

高山石《罗汉》郑幼林

在长期以具像为主的寿山石雕艺术殿堂中,佛造像可谓最传统也是影响最广泛的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大批美术院校的学生开始介入传统寿山石雕技艺,传统的寿山石雕佛造像在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下,也开始逐渐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新兴的现代石雕佛造像艺术,生机勃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相信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寿山石雕佛造像将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

END

1


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微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