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叔和对脉学有何贡献?

 青年中医李铎 2020-08-04

王叔和,名熙,以字行(世人多称其字),西晋(公元三世纪)高平人。王性格沉静,博通经方,尤好著述,洞识修养之术。官至晋太医令。对医学上的贡献很大,传于今的有二:一为搜辑整理编次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原则和经方得以传于后世。一为著《脉经》十卷,为我国现存脉学第一部专书。

王叔和对脉学有何贡献?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在公元三世纪左右,王叔和汇集了前代脉学著述,并结合自己和当代的临证经验,写成《脉经》十卷,九十七篇,进一步使脉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切脉之法,始自《素问》,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三部九侯论》、《通评虚实论》诸篇。它反映上古时期切脉方法:是以三部(头、手、足)、九候(每部再分天、地、人三候)决死生,以人迎、寸口、趺阳辨吉凶,是一种‘遍求法’;至仲景《伤寒论》以人迎、寸口、趺阳三部取则,是一种‘扼要法’;及至《难经》首倡“独取寸口”之说,并创立“关尺”之目。王叔和在《难经》及其他前人基础上,使脉诊方法“系统化、规范化”,诊脉时则专取两手“寸口”,也分三部、九候;不过三部分属“寸、关、尺”,九候系每部再各分“浮、中、沉”,只有在危急候或两手无脉时,才诊“人迎、趺阳、太溪”三脉,王叔和又将寸关尺各部,分属脏腑:如左三部为心(小肠)、肝(胆) 、肾(膀胱);右三部为肺(大肠)、脾(胃) 、命门。最终使脉学臻于完备,更使脉法简而有要,一千七百余年以来,一直沿用到今天并流传到国外。

王叔和对脉学有何贡献?

在脉诊里,正确掌握各种脉的形象,是切脉的重要关键,故叔和《自序》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因此,《脉经》中首先论述脉的形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名状,对每种脉象的指下感觉及其临床意义都作了说明,并还把相似的脉象,也都一一做了比较,指出其差异。

王叔和论脉,并不曾把“脉诊”孤立或绝对化;而是注重全面观察,将“脉、证、治”三者综合论列。《脉经》按人体脏腑、诊断部位、疾病种类和治疗方法系统地叙述,把脉象、证候和治疗全面结合起来,纲举目张、次序井然。书中明确指出那种脱离实际、脱离整个病情而孤立、绝对地以脉断证,或将脉诊神秘化起来的想法和作法,都是错误的。这是《脉经》的一大特色。

自《素问》、《难经》、《伤寒论》以来,虽然都以诊脉治病,而未明“脉理” ,虽都凭脉以审证,而未讲“脉法”。王叔和根据《素》《难》及三世纪以前各家脉学著述,总结出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故清·徐灵胎称颂王叔和《脉经》时说:“王叔和著《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虽)其中旨趣,亦不能划一, (不能)使人有所执持,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

王叔和对脉学有何贡献?

《脉经》一书,在公元六世纪时,就传到朝鲜和日本;十一世纪时,传到阿拉伯帝国,其著名医家阿维森那所著《医典》中,吸取了《脉经》的资料; 十四世纪时,波斯宰相拉希德丁·哈达尼编纂的《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一书中,也包括有《脉经》,十七世纪时,《脉经》已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这都是我中华民族为世界医药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之明证。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