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葆元原创丨《镌璞斋词话》之三

 真言贞语 2020-08-11

《镌璞斋词话》之三

文/孙葆元

古诗词不同于新诗,讲诗词声韵是绕不过去的课题。可以说,没有声韵就没有诗词。

现在有一种倾向,把声韵、声调做成了一把“平仄”的卡尺,一看到古体诗词就拿着这把卡尺去量,哪里失律了,哪里的韵押错了,哪里失粘,哪里失对,哪里的拗句用得不对,这些人像体操或跳水运动的裁判一样给人家的作品打分。这样做对不对呢?应该没有错。但是他忘记了,诗词是文学作品,它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思想内容。

当然,即使好的思想内容,不讲格律也是不行的。所以好的诗词作品是格律与内容和谐的有机体。

还有一种情况,每逢有诗词大赛,大赛征稿启事上会缀上一句话,“凡参赛作品一律用平水韵”。

什么叫“平水韵”?

平水韵是金朝人刘渊根据唐人的作品,归纳整理的诗歌韵部,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成为音韵的律条。作诗不能出韵。出韵即“犯规”。刘渊是山西临汾人,当时那个地方归金朝管辖,叫江北平水。平水韵由此得名。

问题是汉语有106韵吗?是他把同韵的声调拿出来了。从唐以降语音是变迁的,随着人员迁徙,语言也流转交融,音韵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方言,俚语,都有独特的发音。唐朝长安又是多民族聚集的生活区,坊间居住着大量的外国人,比如波斯人,哈萨克斯坦人等等,他们变异的口音增加了汉语的声韵。刘渊整理出106韵肯定是经过考证的,然而唐朝距离金朝也已经220年,这期间的音韵有什么变化已经无法确认。这套韵谱已经失传。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根据平水韵部编著《佩文诗韵》444卷,也是106个韵部。因此《佩文诗韵》就是平水韵。

1958年2月,国务院在全国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把汉语的发音统一化,标准化。按照这个标准中华书局在1965年推出《诗韵新编》,把《佩文诗韵》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重新编排,形成18韵。这部书受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肯定。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推出《中华韵典》20韵,这一些按照普通话编辑的韵书通称中华新韵。

《诗韵新编》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诗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增添新的血液,否则诗歌就跟不上时代。”

有些人故弄玄虚,提出要用“平水韵”,“如果用新韵必须注明”云云。

其实新韵就是从平水韵演变过来的,还“注”什么“明”?

举例说明:

在《佩文诗韵》中,一东(ong):东、同、宫;冯、风、枫、丰。二冬(ong):冬、农、宗;峰、锋。

同一个ong韵,它分成了两个部分。而且一东,后面的冯、风、枫、丰是eng韵。二冬后面的峰、锋,也是eng韵。说明平水韵ong、eng是混用的。

在新韵里就把ong、eng分开了,分别是17庚eng,18东ong。

下面就看看实际的案例: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feng)。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zhong)?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song)。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long)。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韵押在“峰feng”上。颔联的“钟zhong”,颈联的“松song”,尾联的“龙long”在平水韵里都属于“冬”部,因此它不出律。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峰”归入庚部。“钟”“松”“龙”归入东部。它就出律了。

所以我们用今天的口语朗诵的时候总感到别扭。这是语音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搞清楚问题就好办了。新的问题是,我们在创作中是使用平水韵呢,还是使用新韵?

如果使用平水韵,律诗属于近体诗,用韵甚严,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韵。就必须是前者。其实新韵发声也甚严,eng就是eng,ong就是ong,不能混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的作法:香积寺在长安,它的周围一马平川,无山可言,可是作者描绘它“数里入云端”,还有古木,深山的钟声,宛如深山藏古寺之境。这是唐人制造意境的特点,不据实描述,夸张到意境里,诗就好看,就令人生发怀想。他说香积寺里原来有一个池,池里住着一条毒龙,这条毒龙曾溺杀五百商人,人皆畏之。那句“古木无人径”就是渲染这个典故。这时盘陀王来了,对着池子念了一句婆罗门咒,那条毒龙就化为人,并且悔过,盘陀王放它归生。

王维崇信佛教,在这首诗中他讲了一个佛教的故事,所有的意境犹如佛经。请注意,他没有用“游香积寺”,而是用了“过香积寺”,如果是游,这一切具象就无法存在了。因为是“过”,一切具象都在幻象之中,内容就合情合理了。

近体诗用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法。“安禅制毒龙”就是用典。用典是增加诗的含量的重要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