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思辨的最高峰 || 王龙

 作家平台 2020-08-11



站在思辨的最高峰 

——研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文/王龙

这一段时间,我在研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哲学著作,在叔本华时代,曾经受到排斥甚至打击。叔本华在谈到歌德时,用过一个刻薄的词语:不怀好意。可见,大文豪歌德也与本书意见相左。须知,歌德是叔本华母亲的挚友,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他们应该关系密切。可见,如果不是歌德偏执,就是叔本华的著作有违常理。我们可以原谅歌德。但凡出现了某种突破,总有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叫好,一方面骂娘。正常。

如果让我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我一定要感谢叔本华。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沉重而积极的问题:怎样认识、运用并最终掌握表象以及意志的世界。叔本华首先谈到了表象。表象有直观表象与抽象表象两种。直观表象不用解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日常。抽象表象则不同,它使万事万物上升为概念。一旦形成概念,就有了理性。以此,表象便有了秩序。这是文明的高度,完全脱离了原始的经验。


叔本华是一位智者,他1788年出生于德国,是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在人生观上,他或多或少地拥有东方的佛教思想,持悲观主义,主张忘我。在哲学方面,叔本华崇尚孤独的智慧,并且相信,真正的智慧得不到赞赏。其实叔本华根本不必如此悲观。《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初虽然没有受到重视,但第三版时,却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叔本华给表象做足了定义,却被表象困惑了多年。这种悖论,到底是不是一个讽刺,可能只有叔本华自己才说得清。说穿了,意志和表象之间,还是十二分的微妙,还具有超验的神秘性。意志在空间、时间和因果性中的现象,还有着谜一样的不确定。有时候,属于表象的事物不属于意志。属于意志的客体,却与表象游离。一句话,无机界的规律,还不能与有机界的规律完全合拍。这种认识与体验性的误差,形成了世界的多元,也造成了矛盾与谬误。在意志与表象之中,叔本华是冷静的,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也告诫别人,“目的性和规律性两者只属于现象而不属于自在之物”。也就是说,摆脱了目的性和规律性,人才可以真正获得自由。

若想真正认识意志和表象,我们须跟着叔本华走进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透过表象,认清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的原始觉悟,但不是终极觉悟。在叔本华的认知体系中,觉悟建立在事物的本质之上。他给后来人留足了研判的空间。他把目的和规律很轻易地带进了自然。这种理念,与中国的天地人三位合一,颇为相似。只有得到了人类的共鸣,表象和意志最终科学统一,真理才具有永不失效的恒常性。在《走进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不仅仅剖析了意志和表象的本质,也指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用一个令人惊讶的例证,让我们深度解读表象与意志的逻辑关系。比方说,人的幸福都是消极性质,而不是积极性质。有幸福之前,人们都在极力摆脱痛苦。这个过程无疑是积极的。一旦进入幸福层面,人便懈怠甚至堕落,有时还会引申成犯罪。藉此,我们可以看到,表象变得极其复杂,不但神秘而且阴险。对此,中国人智慧地感叹:世事无常啊!


是这样吗?

叔本华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他把世界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通俗地说,就是表象和意志。两者相互依赖,却泾渭分明。两者高度统一,却条清缕晰。叔本华为世人煮了一锅粥,他把大米和小米煮在一只锅里,味道新颖,但大米和小米都保持了各自的形态。可是,谁能从米汤里分得清孰是大米孰是小米呢?叔本华的辩证果然具有东方的特征,圆而不满,方而不锐,用即适手,备则不怯。

说到底,叔本华一直在为我们梳理世界的乱象与阴谋的本质。人类需要更便捷地找到真理,更迅速地接近真相的本源。未知与愚昧,自然与社会中夹杂的危机,都会使人类的个体失去包括生命在内的利益。同时,也会使人类整体包括地球在内遭受损害与毁灭。意志之和,是人类的幸福总和。表象之和,是地球的存在根本。研究表象与意志,是我们永恒的责任。

我们必须与叔本华在理念上达成一致,即我们不仅仅在当下崇尚表象和意志,即使在未来,也要以表象和意志为重。人类必须学会克制,学会规划,学会在服从表象的同时去改造表象,学会在规范意志的前提下使用意志。表象不可忤逆,意志不可扭曲。一旦非正常运转,就会像两次世界大战一样,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已经知道,表象和意志,都有功利性。一面是利益,一面是伤害。我们在叔本华的理论体系中,一直都能看到趋利避害的思想贯穿始终。表象是个表演大师,随时都有喜怒哀乐,可是,这种丰富的表情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欺骗性。另一面,意志是导演。表象的趋势与走向,在某种时刻受到意志的设计和制约。意志可以部分地掌控着表象。我们再次提到两次世界大战。他们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人类的意志在导演着一出天大的悲剧。特别是二战,仅仅一个希特勒,一个墨索里尼,加上一个东条英机,战火便烧遍了世界。意志可以是洪水,可以是猛兽。如果不加以约束,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毁灭宇宙。如是,我们不仅仅看到了表象和意志,还看到了表象及意志的潜力,以及可怕的破坏力。


是不是表象和意志已无药可救?不!叔本华给出一个合理的处理方式:强制权!实践证明,表象和意志的确需要某种强制。表象和意志,都是权力的名称。权力自身做为强制手段,有着强大的福利,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破坏力。权力从不走直线。为此,人为地带上强制的笼头,在叔本华眼里变得很有必要。叔本华为人类设计了一个伟大的推想:谁要是把强盗骗进地窖并把他反锁起来,谁就同样是正义的!

叔本华在阐述表象与意志的同时,也提到过一个明确的疑问:表象与意志世界到底是有神还是无神?他认为如此庞大的有机世界凡事只用偶然来判断,未免失于偏颇。他反复强调人类的目的性,并把矛头对准了德谟克利特和厄壁鸠鲁。在这两人的概念中,目的性是由心智出发的,即“目的性与神学,其实是一个东西”。我们不难看出,叔本华的质疑具有双重性。他在质疑无神论之时,也质疑了有神论。这在学术上是允许的。但在宗教方面却十恶不赦。于是,叔本华得罪了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许多学术大咖,一度成了失意者。

无论如何,叔本华的学说对人类是有进步意义的。就他的表象与意志论来说,对人类永远都具有真诚的警示作用。在宗教大过法律的时代,叔本华敢于挑战上帝是否存在。他公开声称: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旧的世界以牺牲良心为代价;新世界则牺牲了悟性,把本体论、宇宙论和物理神学当成了武器,并摆开了战场。叔本华籍此讥讽说:“这就是他们的哲学!”可以这样理解,叔本华在用生命做赌注,以此来获得公正。这种求真的精神,值得人类永远去尊重。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不是永恒的真理,他也处在学术的质疑范围内。我们应该试图不断地从叔本华的论述中找到谬误,找到错误的根据,并以更为正确的观点加以纠正甚至推翻。面对学术,我们的态度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公正与严谨。表象和意志应该处在客观的水准上,不能武断,更不能全盘否定。叔本华毕竟是站在当时人类思想的制高点上看待一个哲学命题,权威性不容小觑。

我一向对叔本华印象良好,十分钦佩他质疑的勇气。学术上的不卑不亢,可以保证思想不受任何束缚,最终走上思辨的最高峰。高度是表象与意志的关键阵地,只能死守,永远都不应轻言放弃。

论述叔本华的文章,我却引用歌德的名言结尾。歌德说:“大自然到底能否究诘呢?

其实,这正是表象与意志的真谛!

作家简介:王龙,吉林通化人,现居广州。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七部,电视剧本四部,发表中短篇小说、戏剧、散文若干,长篇小说《血色辛亥》获2011年华侨华人文学奖。

作家平台(微信公众号:zjptzjpt)欢迎大家来稿,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题材内容不限,来稿请附200字内作者简介、相片、微信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