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级中有拉帮结派的“小团体”怎么办?送您一个“破”“立”锦囊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08-11

       【前言】班级内的学生群体按组织形式不同,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形成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各类班级代表队等,而本文所探讨的“小团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班级小团体以其特殊的力量,对班集体的建设及学生个体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既有很多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少负面的消极作用。  

       所以,班级小团体不可忽略。那么,如何发挥小团体的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让其与班级的发展方向一致呢?本文给您提供消除小团体的“破”“立”锦囊。

       本文发表在2019年11月第21期《新班主任》

消除“小团体”的“破”“立”之道

山东省平原县蓝天实验学校袁建国

本文中的“小团体”,仅指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且对班级建设起负面作用的非正式团体。他们有的拉帮结派,欺压同学,有的明里暗里对抗老师,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现象,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应该掌握“破”“立”之道,有效破解困局,使班级发展步入正轨。

所谓“破”即破除,针对的是“拉帮结派”,是攻克小团体的必备“法宝”,常用方法有三。

一是“催化”,化学上,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催化反应。这种反应,对待班内小团体也是“灵丹妙药”。俗话说“擒贼先擒王”,班主任应该首先将“催化剂”用在小团体的“头目”上。有哪些“催化剂”呢?谈心、赏识、重用、孤立、批评、惩戒等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催化剂”。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学生特点,对症下药。比如学生爱读书,我们不妨以“推荐书目”的方式,引领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并适时交流心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小团伙的危害,不断修正自己,并带领小团体成员改“邪”归正,变“团伙”为“团队”。

二是“分解”,化学上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用在班内小团体上,便是将其成功拆散。方法也有很多,常见的是将小团体成员分配到不同小组,使他们在“团伙”之外形成新的充满正能量的“团体”,并引入科学合理的小组竞争机制,使原小团体的组织越来越松散,直至最后彻底解散。

三是“还原”,化学上把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小团体的“头目”往往都有一定的号召力,他身边也一定有几个核心成员,班主任除了对“头目”进行“催化”外,还应该用“还原反应”“夺”去他的核心成员,具体方法可同对“头目”的“催化”一样,不再赘述。

所谓“立”,对于班级群体来说是树立、确立,即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在班级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正确的“三观”引领全体同学,包括小团体的同学。

对于个体来说是“站立”这里的“个体”针对的是受欺负的同学。这些同学经常受欺负,固然有小团体人多势众的因素,但也不排除他们自己在性格、为人、学业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失。要想破除小团体,使他们免受欺负,班主任就得尽力补齐他们的短板,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并逐步发扬光大,使他们真正站立起来。

一是立足。这些学生在班内多是边缘人物,有的遭受欺凌又不敢言说,时间长了可能造成辍学甚至恶性事件。班主任一定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提供多方保护,让他们在班内有立足之地。

二是立心,即立志。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而内心的强大就需要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并拥有积极的心态。班主任一定要引领受欺负的同学认识到“立心”的重要性,激励他们通过自强不息、追求梦想去实现自身价值,让他们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磨练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思索,不断调整,才能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三是立身,即学生一定要有立身之本,尤其是受欺负的同学,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不断为其指路子、架梯子、搭台子,多给他们“露脸”甚至为班级增光的机会,鼓励他们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人生增值。

       韩愈《原道》有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对待班级拉帮结派的“小团体”问题上,我们的“破”“立”之道便是“破”“立”并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