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扶贫小说:李光棍没尝过女人味

 渭南文坛 2020-08-12
作者简介

张冬秀,渭南市临渭区长寿塬宋家村人,生于1968年,先后在线王初中、崇宁中学任教,现就职于三马路中学。《渭南文坛》、《渭南热点》、《临渭热点》特约作者。

李老汉也学会了吃醋

张冬秀

前言:我们单位在临渭区吝店镇小钟寨村扶贫,村干部第一次带我们走进贫困户家,一张张热情的脸,感激的心让我惊喜。在走访中,我看到水改局同志们的业绩:已帮贫困户盖了新房,帮有工作能力的人安排了工作,让有疾病的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我们接手工作后,大家干得很卖力,宣传党的脱贫政策,替他们想办法脱贫,帮瘫痪病人收拾庭院卫生等,大热的天,大家以方便面充饥,可淌汗的脸个个洋溢着微笑。根据生活体验,我创作了这篇小说。

李老汉今年八十八岁了,坎坎坷坷的一生中,啥风浪没见过。眼看快要入土了,却像小女人一样,醋味十足。

这醋味,还是扶贫惹得“祸”!

就说今年这个夏,就一个字“烤”。你看那阳光,白亮白亮的,直刺人的眼,落在水泥村道上,能把鸡蛋煎成饼。走在村道里,热浪裹腿,汗水蒸腾。一到正午,大人小孩都躲到空调房里,或看电视,或午睡。就连小猫小狗也躺在主人屋里纳凉。静悄悄的村巷里,只有热浪在翻滚,阳光在疯狂。

也是今年这个夏,扶贫工作在火热进行中,一批批干部、老师、医生等,冒着酷热,顶着炎阳,放下待哺的小孩、年迈的老人,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为贫困户登记信息,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制定脱贫计划、盖新屋、找工作等,把一份份温暖及时传送,把一句句贴心的话儿定时表达。烤热的村道上,满身淌汗的扶贫人员在奔波、在工作。

就在这个躺着也流汗的正午时分,李老汉斜靠在沙发上,一个人孤单地看《周仁回府》,嘴里不停地叹着气。

想想往年这个时候,自己这可热闹呢。村东头的老人们有事没事都来他这,喝茶吸烟,谈东说西,一眨眼的功夫就到吃饭时间。特别是对门的李光棍,整天泡在自己家,撵都撵不走。

前年自己腿疼,儿子孝顺,在渭南市中心医院给自己做了手术,腿虽不疼了,但脚下无力,提水都困难。李光棍一有时间就帮自己一桶一桶提水,很是热心。

可今年,自己这,门前冷落鞍马稀;再看看李光棍家,寂寞秋景变绚丽春光啦。

扶贫队一来,镇干部、村干部就领着一位年轻小伙子来到李光棍家,问寒问暖,了解家里情况,小伙子大爷长大爷短,叫得李光棍心里美滋滋的,在人前,腰也挺直了,人也精神了。

以前的李光棍家,破房三间,家具老得掉牙,家里肮里肮脏,人也邋里邋遢。村里人很少到他家串门,媳妇婆姨们更是瞧不起他。他呢,也就那么混着日子,等着死呢。

今夏的李光棍,可得刮目相看了!

扶贫队先是替他盖了两间水泥大门房,李光棍逢人就笑,整天乐呵呵的,人也勤快了,天一亮,不是下地,就是平整庭院,哪有时间赖在李老头家。

李老头闲得无聊,偶尔也去李光棍家串串。你猜,怎样?

李光棍家大变样,宽敞的农家小院干干净净,杂草俱无。屋里还是原来的家具,但擦得光光亮亮,一尘不染。李光棍本人也收拾得利利索索,干干净净。看见摇着腿,慢慢走来的李老头,居然拿出水晶饼让李老头尝尝,说是帮扶小伙子送的。

接着,他泡着茶,说是铁观音,让李老头品品。李老头喝了一小口,淡淡的,香香的,是好茶。

李光棍高兴地说:“扶贫小伙子小高,人真不错,每周来一次,一进门,就像进了自己家,见活就干,忙个不停。”

李光棍大半辈子孤孤单单,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女人嘛,连想都不敢想。偶尔想和婆姨们说句话,看人家冷冷的,话没出口,就硬是咽了回去。

       “现在好了,小高就是自己的亲人,他让我收拾庭院,搞好卫生,务好庄稼,我听他的。”李光棍喋喋不休,说个没完。

李老头听着,想想自己儿子已好久没回家了,他轻轻叹了一口气,儿子忙啊。

李老头的儿子李亮,大学毕业后分在镇政府工作,现在官可大着呢,做镇长。

以前呀,还抽空回家看看,自做了镇长后,那是几个月不见人影。特别是今年,整天忙扶贫,电话也半月半月没一个,心里哪有他这个爹呀。

在村里,大伙都羡慕他李老头,说全村那么多年轻人,就数他李老头有福气,儿子最有出息,可他们哪知道他心里的苦。

李亮他妈去世早,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把他养大,前些年李亮学习好,自己一心一意挣钱供他读书,那日子呀,就像夜晚跑着的流星,快得让人抓不住。

同村的赵寡妇,不时地送鞋洗衣,帮着蒸馍煮饭,她的脸就像地里的庄稼,看不够。可她生了三个儿子,自己养活了他们,亮亮的学就得中断。

李老头当年狠狠心,让李寡妇断了这念想。

李寡妇那含泪带怨,哀伤无奈的眼,现在想起,还让人心疼。

多少个夜深人静,自己站在她家院外,想对她说,我错了;多少个阴雨天,自己故意走过她门前,想听她叫“娃他叔”。一个男人想女人,就像那熟透了的麦子,冲出包裹,悬挂在麦穗上,一丝微风,就能让男子不管不顾,做出傻事。

李光棍没尝过女人味,哪受过他这份罪。

你看他,有个人关心,就乐得屁颠屁颠的,真没出息。

李老头又想,人家没儿子,这不和有儿子一样,你看那小高,不时地看望问候。唉,李老头长长叹了一口气。

正想着,李光棍的电话响了,小高帮李光棍买了空调,说下午送来安装。

李老头回到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拨了儿子的电话。

“爸,有事?”那头传来儿子粗亮的声音。

 “没事就不能打电话?”李老头没好气地说。

 “我抽空回家一趟,要不,你来城里住段时间。”儿子笑着说。

“到城里还不是我一个人?你们都忙,哪有时间在家。”

“ 城里的老人多得很,吃完饭到广场溜达溜达,和他们打打牌,哪就孤独了?”儿子小心地商量着。

“镇长,镇长,昨天渭北的冰雹太大了,灾情严重。”

 “爸,有时间我就回来,现在有事”儿子急匆匆地说。

“你忙吧,爸没事,事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知道,知道。”

打完电话,李老头知道儿子又得忙一阵子,哪有时间回来。他无聊地习惯性地打开电视。

过了没几天,李光棍买了麻将桌。这下他家可热闹了。

正中午,水泥路滚烫滚烫的,媳妇老人没事,就到李光棍家空调屋里玩牌。

李光棍可热情了,不停地倒水,招呼大家。

闲下来时,他就坐在那些媳妇身边看牌。

你说奇怪不奇怪,李光棍还是李光棍,这些大媳妇婶子们,现在再也不躲着他!

李老头现在也习惯去他家坐一阵子。

你看那李光棍,高兴地坐在媳妇们身边,满脸红光,献着殷勤,倒把他这老哥冷在一边,不太理睬。

 李老头是过来人,啥不懂。

不就想闻闻女人身上的味道!看那怂样!

李光棍父母去世早,学没上过几年,也没啥手艺,日子嘛,凑活着能过。土地到户后,看人家栽果树,他也栽,可就是挂果量差,卖不上钱。

说到底,还是没文化,也舍不得花钱,一年到头同样流汗,人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他家呢,两字“依旧”,还是穷娃一个。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干着急没办法。

他也托这个,托那个,给媒婆送钱,到头来还是光杆司令一个。

到了三十五那年,竟和邻村的小姑娘谈起了恋爱,麦秸堆里私会了几次,被女方家人知晓,暴打一顿后,再也不敢勾搭小姑娘。

此事被村人当成笑料,说他“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就是这李光棍,临老临老,却成了“宝贝”,这个关心,那个送暖,每月还有600元五保钱,看病还全报销。

美事都让他碰上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李光棍也曾笑着说过:“没想到会有这好日子!要好好再活他几年。”

今年这个夏,烤得庄稼瘦了身,可贫困户的心却春光明媚。

李老头看着李光棍笑,其实他也打心底替他高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