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利红| 我教儿子写日记(5):一片叶子

 小诗余味 2020-08-12





我教儿子写日记(5):一片叶子


当家长问起我们,怎样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我们给的答案往往是:多读书,多积累,多观察,多练习。


当我们走进一所诊所说:医生,我生病了。医生说:你要多休息,多喝水,营养均衡,适当运动。


这种浮于表面的大道理,好像人人都懂。


然而如何读书,如何积累,如何观察,如何练习,这里面是有讲究的。


今天谈如何观察。


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调动六感等,这些大家都懂,也不必我啰嗦。


今天只谈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细微观察。


1.有细节,才真实——细微观察之必要


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把真的生活写假了,写作便是失败的,而把假的(虚构的)写得跟真的一样,你便掌握了写作的三味。”


没细节,能把真的生活给写假了,有细节,能把虚构的情节写真了。


庄子的《逍遥游》是虚构的,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


庄子善虚构,给人的感觉却不假。


大鹏展翅,扶摇九万里,本是想象;下视:野马般奔腾的雾气,飞扬的灰尘,以及生物都是被风所吹而飘动的,则是细节,细节让想象真实。


小说,皆虚构,好的小说皆有典型真实的细节。



2.天空是什么颜色的?——细微观察之缺失


在非常著的《作文多大点事》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


美术老师问孩子:“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们齐声回答“蔚——蓝——色——的。”


天空是蔚蓝色的吗?


非常说:秋天的天空可以是蔚蓝色的,黄昏的天空有时是血红色的,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沙尘暴的天空可以是沙色的,而下雨前的天空是灰色的。


由孩子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对天空几乎没有观察,才会有如此单调的回答。


正是缺乏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孩子们几乎把天空统一认为是蓝色的。


儿子笔下的《傍晚的颜色》片段:


晚霞的颜色,开始是一杯倾洒的黄酒,然后是红酒,接着是葡萄酒,再是碘酒,最后晚霞褪去。此时,天空是兑了水的蓝墨水,渐渐地黑墨水滴入,直到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


那天,带儿子回家的路上,我说:“快看呀,儿子,晚霞的颜色真美!”本来还在摩托车后座上漫不经心的儿子,一下子把目光投向天空。他在后面叽叽呱呱自言自语地描述起来。听了儿子的描述,我也是吃惊不小,一个刚刚四年级的小孩,居然观察地这么仔细!


傍晚的天空由黄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蓝,由蓝变黑,这层层的变化,被小家伙捕捉到了。


傍晚天空瑰丽的晚霞不仅惊艳了心灵,而且灵动了笔尖。



3.从细微处观察——观察之精髓


引导孩子从细微处观察,可以是一个小物件,小表情,小过程等等。


(1)小物件——例如“橡皮”


橡皮?太简单了,有啥可观察的?


可以引导孩子看一看,颜色,形状;闻一闻,气味(现在的橡皮一般都有香味);摸一摸,手感;擦一擦,用途;扔在桌子上,和扔一个乒乓球比较一下……这样引导孩子,孩子还能没啥可写吗?


如果再能以小见大,赋予橡皮一些品质,诸如:任劳任怨;脏了自己,干净了本子;不离不弃;及时纠正主人的错误等就更好了。


再比如儿子的《一片叶子》片段,是在其初中语文老师陈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到的。


《一片叶子》片段:


这片叶子像一个小水滴。


叶柄与叶片相连,又像一棵小松树。(先整体观察)


叶子边缘是波浪形的,摸着非常的光滑。


叶尖微微下凹,有一些泛黄,似乎有一些枯萎。


叶子正面是深绿色的,叶脉是墨绿色的,一条主叶脉穿过叶片,其它叶脉不断地从主叶脉上分离出来,更多细小的叶脉从分离的叶脉上分离,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网络。


翻过来,叶片变成了浅绿色,叶脉颜色也浅了,主叶脉突了出来。


举着叶子向天看,叶子变成了绿色的宝石,而里面最细小的叶脉也透明了,像许多细小的水管。


整个叶脉虽不对称,却也十分美丽。(整体总结一下)


(以上是视觉,叶子边缘、叶尖儿、正面、反面,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丝不乱。细微到细小的叶脉里的液体。)


把叶子贴在耳朵上,似乎真的听到了叶脉中水流动的声音。(听觉)


它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像雨后的草地,浸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嗅觉)


它像纸一样薄,摸起来毛茸茸的,既不顺滑,也不粗糙,像没有梳过的头发。(触觉)


可以想象这片美丽的叶子经历了近一年的风雨……(以下是联想和想象,姑且叫做幻觉。)


小小一片叶,深藏大文章!


把视点集中在一片小小的叶子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调动各种感觉,就是细微观察。



(2)小表情——例如“笑”


“笑”可不简单,有好多种:悲伤的笑,高兴的笑,尴尬的笑,皮笑肉不笑,眯着眼笑,嘴角一边拉伸的轻蔑的笑,嘴角微微上扬的浅浅的笑,天真的笑,世故的笑,阴险的笑,不屑一顾“哼”地一声笑……


让孩子留心观察不同人的不同的笑,定然有收获。


(3)小过程——例如,儿子的一篇《小实验》(这篇已发表)片段:


今天阳光很好,天空中飞满着杨絮。我突然想家里有放大镜,说不定放大镜能把杨絮点燃。


我在空中捕捉了一些杨絮,回家拿了放大镜,跑到了阳台上,在地板上找到聚焦点,再移动放大镜把焦点移到杨絮上。结果,杨絮并没有燃烧。我又用卫生纸试了试,还是没有燃烧。


我感到怀疑了,把焦点往我手上一放。啊,好烫!


我看到旁边的烟头,心想,反正也燃烧不起来,就试着最后一次吧。我把烟头上的纸撕掉,把焦点对准烟头。十秒,二十秒,三十秒……烟头冒起了缕缕青烟。一分钟,两分钟……焦点下面开始变棕,又开始慢慢变黑。过了几分钟,烟头出现了一个洞,但还是没有燃起火苗来。(小细节)不过,我至少证实了放大镜真的可以把物体燃烧,只是现在春天的阳光没那么热而已。


这篇是儿子观察了自己做的小实验后,写成的。当时,我没有指导他一下,他已养成了细微观察的习惯。写过之后,我也没有给他修改一字,直接投稿,发表在一家影响力不大的报纸上。


过程虽简单,有细节便有趣!


最后的啰嗦,积累小观察,成就大文章!


不管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行业,从小养成细微观察的习惯,对他都是有帮助的,因为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图: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