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邓明元《我爱家乡的老榆树》指导老师:孙千琳

 中外作家网654 2020-08-12


    点上方蓝字中外作家网再点关注  长按文末二维添加编辑微信投稿 平台作文被《人民日报》《中华网》等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刊载

                    我爱家乡的老榆树

           玉门市第一小学四年级 邓明元

我的家乡----玉门,地处库木塔格沙漠戈壁边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镇。在这里生长着很多树木,但我最喜欢的一棵,却是玉门镇政府大院里的那棵老榆树,因为它是玉门最古老的树。它的树干很粗大,四五个人的手臂展开都围拢不了,它的树冠跨度达好几十米,高度超过了五层楼房,它的树皮斑驳粗糙,布满了深深的裂纹。

相传,这棵树是晚清名将左宗棠所栽,人们尊称这棵树为“左公榆”。树的前方石碑上篆刻着“左公榆”的由来:清朝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沙俄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部分领土,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奉命西征,反击敌寇,为便于指挥作战,他将总督府由西安迁驻肃州(酒泉),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左宗棠西征大获全胜,在玉门县驻扎期间,他发动军队拓宽宁甘新大道,并在沿途栽种柳树,如今国道两边的柳树和这棵人称“左公榆”的老榆树便是历史的见证,为赞颂左公的政绩,他的好友及诗人杨昌浚当时作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湘湖子弟满天山,信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入春以来,老榆树的枝条上鼓出了密密麻麻紫褐色的蕾。没过两天,这些蕾就都绽放了,一朵朵粉嘟嘟、笑吟吟的,它们便是榆花。紫色的花萼,鲜红的花瓣,孢子黑,蕊茎白,花粉黄,色彩丰富,晶莹剔透。随着时间的推移,簇拥在一起的一粒粒孢子,颜色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形状由圆点状变成了圆片状,形成了最初的榆钱。圆圆的,白白的,中间厚,长着黑色的榆籽,像蚂蚁的眼睛,周围薄,薄的几乎透明,像蝉的翼翅。逐渐,榆钱长大了,颜色变得鲜绿,每一枚都水灵灵、亮晶晶的,就像振翅的蝴蝶。从树下看上去,一簇簇榆钱拥满了枝条,毛绒绒、蓬松松、沉甸甸的往下坠,宛如小姑娘的辫子。此时正是撸榆钱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时候的榆钱营养价值最高。人们把采摘的榆钱配以面粉、清油、鸡蛋、青盐,或蒸、或熬、或炸、或炒,做出了可口的榆钱饭、榆钱粥、榆钱饼、榆钱菜……真是舌尖上的美食。据说榆钱还有健胃安神、杀虫消肿、止咳化痰的功效。

初夏,老榆树上的榆钱,颜色渐渐变黄了,在晨曦中闪闪发光,阵阵清风吹过,榆钱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树下像撒了一地的铜钱,若是在皓月的夜晚,白雾辉映,满地的铜钱竟然变成了银币,于是,人们便把这种神奇的树称之为“日落黄金夜抖银的摇钱树”。

当榆钱落光后,老榆树迅速长出了桃形的绿叶,每一片都是对称的锯齿轮廓,脉络清晰,非常好看,摘几片夹在书页里,绝对是最好的书签。

盛夏,天空湛蓝,炎炎烈日烧化了云彩,烤糊了大地。老榆树用它那郁郁葱葱的“大伞”,把强烈的阳光遮挡住,使人们免受炎热之苦。麻雀、小燕子、喜鹊也躲在绿叶间,时而叽叽喳喳地追逐打闹,时而静悄悄地休息。蚂蚁、瓢虫、蟋蟀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来到了树上……

深秋时节,大地一片萧瑟。老榆树的叶子被秋风染黄了。西风的呼啸夹杂着鸿雁南飞不舍的哀鸣,老榆树终于经不住这种忧伤,金黄色的叶子纷纷落下来。转瞬间,又是一年落日西风下的满地金黄。

隆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老榆树身上的口子越来越大,叶子落得一片也不剩了,看上去它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鹅毛般的大雪,落在它的头上,肩上,而它却像一位巨人,毅然伫立在风雪中,寒冷的北风像凶猛的狮子扑来,但它的根却深深的抓住了脚下的泥土,昂首挺胸,用它那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抵挡着风雪。它多么像是一位战斗着的英雄啊!

有人喜欢高洁的青松,但青松没有四季变换的风采;有人喜欢挺秀的白杨,但白杨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人喜欢婀娜多姿的垂柳,但垂柳缺乏坚定的信念;我独爱家乡的老榆树。

家乡的老榆树啊,你已深深印刻在了我的心里。我爱你的花,我爱你的叶,我爱你的果实,更爱你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你那朴素、坚定、无私的品质时刻启迪着我,要做一个勤劳而谦虚,平凡而伟大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