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选登之2 教育,在路上

 新用户0055Uznz 2020-08-12

《40岁,开始学做教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作者:万玮,1973年2月出生,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著有《班主任兵法》《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教师的五重境界》等,作者认为对于教育者而言,40岁才是出发点。

教育,在路上

——读《40岁,开始学做教育》

人生有三件事最重要:旅游、阅读与发呆。旅游是与社会及世界建立连接,别人待腻的地方对我来说却是那么新鲜,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阅读是与他人建立连接,我们读的不是书,而是故事、是思想和人,通过阅读,我们与古往今来的人交往,跨越时空与作者实现连接;发呆则是与自己建立连接,别人以为发呆看的是风景,发呆的人真正看的是内在,独处静修,在心灵深处与自我连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也好,旅游也好,真正要有收获,必须有思考。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先生有一句警世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哲人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思考过的人生不值得过。”虽然他的话有些偏激,但也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同样是旅游,如果你有了文化的底蕴,像余秋雨那样,就是文化之旅。

2006年11月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万玮校长在网易开通了博客,几乎每周都会更新博客,十年如一日,《40岁,开始学做教育》一书所选取的文章皆来自作者在博客上发表的博文,时间跨度在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也是作者进入不惑之年之后两年所写的教育随笔。本书被作者精心架构为六辑:分别是“学校是什么地方”、“教育的不同”、“禅意班主任”、“学校教育的核心”、“认识自己” 和“教师的影响力”,我对本书的阅读不只是一篇篇单一阅读,而是每辑综合起来的归类综合阅读,颇有感悟。

 拿“学校是什么地方”这部分来讲,学校是学生交朋友和成长的地方,中国人向来重视理科,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在知识领域,文科决定广度,理科决定深度,文科的核心是博雅,理科的核心是逻辑。在基础教育阶段,广度比深度更重要,中小学阶段就是广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要给学生以闲暇、自由与选择空间,在各种不同的经历与体验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喜好与擅长之处,最终实现教育的深度。作者对颇具争议的以高考升学率高著称的衡水中学现象进行了分析,这所超级中学控制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时间、控制学生的思想、控制学生的一切,学校已沦落为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器”与“记忆机器”的工厂,学校成了学生“想干什么偏不让他们干什么”的地方,学生的创造精神与思辨能力在补课与题海中逐渐丧失。对于学校教育,爱因斯坦曾倡导过两个要素,一是“神奇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种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二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未来的教育无论如何演变,这两个要素注定闪耀着光芒。

从未来的教育到人工智能,万玮知识面之广,思考之超前,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多年前他就因撰写《班主任兵法》系列闻名于全国教育界,他的经历犹如小说一般起伏:

1996年,复旦大学毕业的万玮被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相中,他一边在冯恩洪的办公室喝着冯校长亲手泡制的高级龙井,一边被冯校长所描述的波澜壮阔的基础教育远景所吸引,于是毅然放弃保险精算师的高薪工作,进入平和做数学教师。1998年,本以为凭着名牌大学的学历,教小孩子应该没有问题,没想到所带的第一个班级十分失败,两年教龄的万玮被撤销班主任职务。校长当时说:“孩子们已经把你看穿了,知道你没辙了!”2001年万玮再次当上班主任,2006年被提为校长助理,2012年被提为副校长,2013年,出任平和双语学校校长,至今整整20年,从教师到校长,万玮把教育融入了他的血液。当万玮喝着老教育家冯恩洪的龙井时,他体会到的应该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坚持。

万玮有一个信念,人生为一大事来。做有价值的事,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儿什么,而不是过安逸享受的一生,这是生命的意义。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生永无止境,是因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永无止境,我们曾经的困扰,其实是我们的心魔。按孔子给出的路径,从不惑、到知天命、到耳顺、到从心所欲,的确是漫漫征程。爱因斯坦说,把学校所学全部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剩下的又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教育才算刚刚入门。

教育?我才出发呢!

作者系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教师

相关链接


重磅来袭!特等奖5000元,第四届“我的教育理想” 读书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