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他们的精神世界,远没一般所想的那么简单

 新用户0055Uznz 2020-08-12

谢仁慈无疑是优秀的,不管是作为残疾人还是非残疾人而言。其实,笔者的话语方式本身即有问题,因为对谢仁慈而言,她完全有能力作为正常人生活、求学与工作,不需要同情,不需要特意对待,当然更不需要怜悯,她只需要平等对待,不拿社会给残疾人规定的话语,衡量她的学习工作特别是成绩,一言以蔽之,她不需要成为“励志偶像”。

作家史铁生在《给盲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残疾人最渴望的是与健全人平等。平等不是以吃或可以穿的身外之物,它是一种品质,或者一种境界,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而然就会来了。”

谢仁慈拒绝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而“被励志”,史铁生想做一个别人眼中“和自己一样的人”,其实代表了残疾人群中颇为自信一类人的心态:我已经证明一样能行,“身残志坚”这些词不是凸显我的成就,而是强化我的残疾性质,或者说是“他者”身份,这分明是歧视。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心态,但对普通人的认知有较高要求,有时即便素养很高的人,也会不经意中让残疾人尴尬,比如给他们特殊关照,后者会理解为“歧视”,而前者可能并无此意。

知名演员黄志忠演过一部很热血的电视剧,叫《生命中的好日子》,男知青韩墨池见义勇从火海中救了一个女孩,也付出了一条腿截肢的代价,但他装了假肢看起来和正常人没啥区别,后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通过拼搏成为商界大亨,一般人根本不知他是残疾人。对已经证明自己比正常普通人强的多的生命强者而言,别人的观感并不重要,哪怕不经意中被人发现是残疾,也不会在意。就好比霍金,已经证明了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你以为他会在意别人是否以异样眼光看他,或是否把他作为励志偶像?!

谢仁慈拒绝做“励志偶像”,给大众一个如何面对残疾人的视角,但不等于不需给他们特殊关照,毕竟很多残疾人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成为弱势群体,的确需要补偿让他们获得公正或者说平等。对残疾人怎样是平等,有时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本人的理解,有些通过超出常人奋斗获得成就的残疾人,内心也是渴望成为励志偶像,比如一些残奥运动员。接受自己残疾人的身份,用自己的励志行为激励其他人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人,对残疾人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尊重和平等?

如何对待残疾人,如何让他们得到公正、平等与尊严,其实挺复杂。笔者有一位亲戚,自小因脑膜炎丧失了听说能力,他的父母没有让他进入聋哑人世界,没有学哑语 ,没有找聋哑人特有的工作,娶了亲和家人过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家人对他的要求也挺高,相当于正常人对待他,而身边普通人甚至可以忽视他的聋哑人身份。如果让他进入聋哑人社会,和其他聋哑人一起在公共场合比划哑语,一般会引得异样的眼光。究竟哪一种情况意味着更大的平等尊重?真的很难说。我的这位亲戚,是得到了普通人的对待,很平等,但是他是否失去了聋哑人该有的照顾关照呢?而后者往往要付出被不一样对待或者所谓“被歧视”的代价。

谢仁慈不想做“励志偶像”,当然要尊重她的意愿,但社会默默地对她的关照也不能少。她的主张引起社会就如何对残疾人做深层思考。除了实质上给他们照顾,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不同残疾人的精神诉求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需要被关注,有些人很强大只要作为正常人对待。如果说这个热门事件有社会价值,那就是让我们思考,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残疾人,其实他们的精神世界远没一般所想的那么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