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选登之23 蹲下来,心更近

 新用户0055Uznz 2020-08-12
蹲下来,心更近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在书中,作者佐藤学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围绕“尊重”发散开来,其中最为核心就是“倾听”,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身”为先行

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难忘:俊树就是个缄默不语的孩子,他“多少年来,他在学校里一直都未曾开口说过话”,但是志村老师为了给他一个发言机会,用按照学号点名回答的方式来上课,但这样并未达到让俊树开口的目的,只是让别的同学代替俊树念出了他写下的答案,但这样已经能让俊树“连连点头,大声‘嗯’了一声”。我想这时候,志村老师应该也是满心欢喜吧,因为他真正找到了倾听俊树声音的方法,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是这种倾听却直达学生的心底,此时倾听的力量如此强大,让学生从心底里与老师相遇,也与他们自己相遇。

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们要相互倾听,可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悉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所以说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就像志村老师那样关注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并给与帮助,让他们有信心、有勇气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正如作者所言:“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导”为主线

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是 “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脑子里装着的都是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收效不佳。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而且上课时我们要告诉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我们可以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提醒没有认真听的同学,有时候可以请个别孩子来重复上一个同学的回答,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正如佐藤学先生说的:“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评”为激励

“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表扬性的句子,来和学生共感共鸣。书中的山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总是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表扬发言和认真倾听的孩子,从中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在佐藤学先生看来,他就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表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教师与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的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佐藤学先生如是说。如果说,佐藤学先生对“倾听”的理解只是一滴小水珠,那么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教育与爱的向往则是波澜壮阔的海洋。他的理念鞭策我积极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

作者系: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  王海燕


静悄悄的教育变革
佐藤学 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