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育新时期学生的四大特质之我见 |读书征文选登之01

 新用户0055Uznz 2020-08-12


培育新时期学生的四大特质之我见


 —— 读《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有感

自“大视野”的“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活动开启以来,除首届之外,我都一次不落地连续参与过五场大赛,只有坚持,不为那份奖励,而是在向同行们宣示:“读书是最好的修行”!理由很简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之才不会辜负于人生。作为教师,更应将此铭记于心!

“为未来而教”的主题使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华应龙的《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一书。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这终极式的拷问很容易把我们带进字里行间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在探寻的过程中,迷雾渐消,露出的是这样的真相: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教师应该让学生尽早地认识到,无论成绩高低都能取得成功,不要只盯着考试的成绩,而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奋斗目标,我们才不会被迷失掉行进的方向。

庚子年一些学生的特殊经历(2020年)无疑能印证这一点。在这个令人抑郁的年份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疫始发于武汉,随着便利的交通被回家过年的人们输入性地带至全国各地。由于造成灾疫的病毒具有高风险的性质,会通过飞沫传染,于是乎,“出门戴口罩、回家测体温”、“勤洗手,讲卫生”便很快成为每个人的例行大事。

在“一罩难求”的历史背景下,不知上演过多少感人的故事。而其中的一抹亮色,总是牵扯我心难以忘却。

网传上海一名15岁的初二学生赵珺延去印尼雅加达的舅舅家过寒假时所发生的精彩一幕:他的舅舅得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疫情使温州沦为重症区,就在当地搜集到1.5万只医用口罩准备运送回国,可一时间航班停飞,口罩无法出寄,他焦灼不已。赵珺延便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地要把口罩护送回国。

竭力说服妈妈和舅舅后,赵珺延一人拖着5个行李箱在旁人的协助下顺利通过海关;到了上海后,需将口罩拉去托运。在机场的预定集合地,他找来两个推车分别装上行李箱,来回奔波好几次,足足等了2个多小时,才被快递所接收。

一个15岁的男孩从国外扛回15000只口罩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培育孩子身上某些特质要比提高他们的学科成绩更为重要,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不见硝烟的战场会一直远离我们!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猝不及防的灾难,我们理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否则很容易会沦为一筹莫展手足无措了。因此,我们要把生命教育摆在首位,时刻不敢掉以轻心。

那么对新时期的学生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意即为,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垮?从上述故事里不难发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促发他们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还要培育他们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禁得起大风大浪,见得到黑暗里的曙光与风雨后的彩虹!

 一、 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首要环节

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是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首要环节。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博士曾经说道:“现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独立自主性,因为这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拥有勇敢的品质。”

其主张显然是无可辩驳无懈可击的。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是如此。试想一下,学生如果没有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那么他们又如何能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纷至沓来的困难呢?又如何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能挺直胸膛不被击垮呢?反之,学生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或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或打击,他们都不会自乱阵脚,都能勇敢地应对,且迎难而上,甚至可以来个石破天惊的逆袭。

虽然事实上个体生命都无法孤立于社会而存在,但谁也预防不了突发事情的降临,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第一课就得让学生明白,人要立足于社会,关键有无倚求存的能耐。而具备无倚求存的能耐,关键就在于不一味地依赖他人,努力地去学会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展现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毋庸置疑,学生一旦养成了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他们就不会在消极等待,而是能做到不断进步,不断地去修炼品性完善自己。哪怕遇到了巨大的压力,也能不屈不挠自信满满。

他们不因学业负担的过重而消退热忱,变得寡智;也不因生活压力的过大而流失信心,变得沮丧……总之,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带给他们自己的是机遇,是希望,是绽放快乐学习的花蕾,是刷爆幸福生活的源点。

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呢?教师的启发与指导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名人励志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在学有榜样中汲取力量,也可以通过身边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在深受鼓舞中获得思想洗礼,还可以针对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引领或解说,使他们有醍醐灌顶般的领悟……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多渠道的务实举措必然可以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活力。

二、促发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涵

与独立自主相比,勇于担当更是一项社会使命或义务挑战。做人是无法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也得有为团体履行奉献力量或智慧的义务或使命。因此,促发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也是我们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如何在这一内涵上做大文章呢?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勇于担当是怎么一回事,并告诉他们勇于担当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采魅力,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坚毅,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意气风发,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拉锯成灰泪始干”的恪尽职守,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干云,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责无旁贷……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指导锻炼更是不可或缺,它同样是行之有效的举措或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历朝历代勇于担当典例的名人故事中受益,或从鲜活可视的身边人物发掘,或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或值得借鉴的活动,使之懂得勇于担当总是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全他人”的一种表现,除了勇敢,还有正义、刚直、善良、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与以社会为己任的大局观和人生观。同时,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勇于担当有时候可能会与忍辱负重的品性相伴而生,所谓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之说就是勇于担当的折射与写照!

三、提升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支点

对几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吮吸奶水、开口说话与姗姗学步时就有了,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为了让孩子的思想更为丰腴,生活更有质量,需要我们教师做到的就是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

如何提升他们的这一能力呢?实践证明,关键在于教师对他们所施加的积极影响,用有效预演、合理设计、务实训练与精准操作等等活动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地取得心智上的成熟与动手能力方面的加强与落实,让他们在有效预演与合理设计中收获娴熟技巧,在务实训练与精准操作中得以巩固理念。

当然,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做教师的就要解放他们的大脑,使之具有发散思维与大胆创新的意识,找到问题的症结,敢于突破瓶颈,催生应变策略,把困难迎刃而解;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之会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激发大脑的睿智,让计划变得周密,让行动了却盲点;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之在劳动或作业中尝到成功的甜头,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观察、调查、研究、实验、分析、判断,诸如此类的做法都是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的资历支撑与前提条件。

一个15岁的男孩从国外扛回15000只口罩的事实,就足以说明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种能力,那么独立自主与勇于担当的品性就无法形成。

四、培育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是生命教育的先决条件

生命教育能否看到远大的前景,如果不去培育学生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显然是一种奢谈,也是不堪设想的。缺乏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那么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必然无法形成,进而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都成了无源之水。可见,生命教育的先决条件在于培育孩子有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

然而,养尊处优的孩子们最稀缺的就是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经常告诫他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常鞭策他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经常教育他们:“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随之,学会珍惜、尊重自然、懂得感恩等等的优良品质也就水到渠成,占据着他们的生命,滋养着他们的生命之树勃发出苍翠挺拔的风姿,并永葆青春。

生命教育涉及面广泛,需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少年强,则国强”,对孩子们的生命教育既是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或使命,也是教师荣耀或骄傲的一大见证。不辜负时代强音的召唤,让我们都为之而加油努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