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海明随笔:思想火花(二)

 乡土文学微刊 2020-08-12

作者简介:岳海明


岳海明,字照空,又字虚之。笔名兰馨。宅号兰馨居。生于1964年正月。甘肃武山滩歌人。现为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主业站稳三尺讲台,闲暇享受书法文学。无论声名如何,但求心地坦然。倘有知音相遇,其乐也融融矣!诗意的栖居是我不变的方向,或可告慰此生。

我 把 教 学

当 享 受

         要说我最大的爱好,当然是语文教学了。什么都可以不去做,但绝对不能少了语文教学。
        也许有人要问其中的奥妙是什么,那我会这么回答:我选择,是因为我无比热爱!
        依据当下的理解力,我对高中语文特别看好。因为语文直面规范而美好的母语,因为语文蕴涵丰富的文化知识,因为语文辉映绚烂多彩的人性光芒,因为语文激发生命的冲动和活力,因为语文美丽当下的生活,因为语文让师生之间和谐美好,因为语文充满人生的楷模,因为语文让生命永葆青春……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建立强大的自信力,对学生的和对学科的。有了这点精神,就会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而且,能够把学生的心理拉到比较安全的氛围中。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思想,就会变得活力四射,从而为较好的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打下了优越的条件。当然,这种自信里来源于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来源于自身勤奋阅读,来源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来源于职业技能的熟悉及不断超越、创新。
        其次是拥有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智慧。这里头,既包含自己扎实学识的储备,思想理念的的新颖、解放,还有灵活而求实效的课堂程序、模式,以及灵活处变的水平。就当下来讲,就是要下狠决心围绕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新课改的关键所在。我以为,在课堂上,不仅老师要讲得精彩,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为此目的,很需要老师的眼光、胸怀及勇气。那种满堂灌以及越俎代庖的做法,实在是学生的不幸,教育的不幸,当然也是为师者的悲哀。还记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的陈寅恪教授,他就直言不讳地说过“三不讲”,即是: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经典个案呀!毫无疑问,鲜明的表现出了他不同凡响的创新个性。对照一下,真是让人汗颜不已。由此出发,课堂里学生的趣味和课堂的质量,一定不能少了创新性。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先生的《读书有感》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句,恰恰就是很好的明证。
         再次是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的特点,并以饱满的激情,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分享到语文的本体性、语文的生动性,语文的丰富性,语文的审美性,语文的陶冶性。如果老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得好,那么,点燃学生个性创造的活力必将成为动人的情景。“教学相长”的思想,在今天,必定是知识的相互启迪,情感的相互感染,思想的相互碰撞。每到精彩之处,总会有青春的掌声,让学生,让自己内心满含欢喜,充分愉悦。对此,谁能说教学不是美妙的享受呢?
         最后是下功夫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似乎体现了教学的功利性,但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一般的功利性。我的做法是:学习语文务必与生命、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充满生态性,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学习语文务必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因为,课本所选,几乎可谓篇篇珠玑,不能也不该失去研究、琢磨、吸收、借鉴的绝好机会,从而增强学文的针对性、目标性;学习语文务必与考试结合起来,也就是要鲜明的体现研究题型、研究答法技巧,强化对发散思维、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因为,从终极性来讲,一方面,是要让学生终身热爱文学,并将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自己内心的幸福指数,这点在当今浓厚的市场氛围下,显得尤其重要。换言之,语文学科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现世品位来说是可持续性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面对高考,为此目标,我主张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也该让学生成为一名成熟老练的应试者,不仅体现在心理素质的淡定、老道,更加体现在尽力通透各类题型的规律、特点及应答的技巧、方法,当然,也不能少了考场机变处置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当一个人培养起对某项工作的热爱程度时,并不断更新理念,深入大胆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建构起相应熟悉的工作技能,那么,他一定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并将旁人认为的乏味,转化为近乎诗意的享受。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干一行,爱一行”的老话来。如果让我有下辈子,我还当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我的最爱,我的创造,我的享受!

但愿人长久

天涯共此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