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甘南】散文|电影|蔡吉成

 乡土文学微刊 2020-08-12

电影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过去那个年代,村里放电影,那绝对是令全村男女老少都欣喜若狂的事,很多已经窝在家里动弹不了的老人,也会让家里人带到电影场子里,瞅瞅那白布片上出来的人儿,还有不一样的山川河流风景。小孩子们几乎高兴好几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议论电影情节,学说电影人物言谈举止,比划着那一招一式,说得唾沫横飞,争得两眼放光。其实现在想起来确实不错,说电影,真的能锻炼人的语言复述能力,锻炼人的口才。

我们村子因为距离县城六里多路,那会儿大家偶尔也会去县城里看电影,当然很多时候,不是去看在电影院里那种收票的,而是公映电影(露天电影)。县城里有一个洮河林业局单位,那儿的学校院里,隔三差五就会放公映电影。

我最难忘,也最自豪的是在1975年那会儿,我们家没有院墙大门,那各村各户转着放映的电影,就在我们家房檐下放,人们坐在房檐下,电影银幕却在外面的场地里。那次放映的是两部片子,一部是《闪闪的红星》,另一部是《第二个春天》。

对于《第二个春天》那部电影,我们不大清楚,只知道是海军方面的故事。而对《闪闪的红星》却印象深刻,简直是刻骨铭心,不光看得懂,也非常喜欢,尤其记忆犹新的,是它让村里的女人们哭了个一塌糊涂……“不幸”的是,我们房檐下架上的鸡,拉了一泡粪,正好掉下来落到了放映员的肩膀上,在我母亲用洗脸毛巾擦了几遍,那人还是嘀嘀咕咕了半天。

在我们小时候,大多数电影都是样板戏,叫革命现代京剧,有《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里面的英雄人物都是跳着舞步打仗,杀敌人,以致于好长时间中,我都天真地以为过去的革命先烈们,他们的行军打仗,都是那样的动作。

令我刻骨铭心,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的神态:英雄人物仪表堂堂,目光如炬,就像刀子一样,而坏蛋们却一个个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从外表上一看就能看得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那些年,县城里最热闹红火的是电影院,虽然现在想起来,它并不宽大宏伟,更不漂亮,只是黑黑的墙壁,乱七八糟的长条椅,有时候因为人一多,前面的人坐高了,后面的人依次站在条椅上,最后的人几乎都是站在条椅背上,就这样,还是看不到银幕,因为拥挤,因为条椅不堪重负,“咔嚓咔嚓”椅子坏掉的声音不绝于耳,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的惊叫哭喊声,有些人兴奋激动的口哨声,欢呼声。

电影院也是全县搞重大活动的地方,规模比较小时,就在电影院里面,银幕前面放几张桌子椅子,是主席台,下面是会员座位。而人比较多时,就改到了外面大院子里举行。

在1982年的盛夏时节,我们县城中一年一度的“六月会”如期举行着,在新电影院里,白天黑夜轮流滚动放映着同一部武打片——《少林寺》,人们口口相传,奔走相告,一时间,街头巷尾到处是人们谈论这部和尚打拳的电影,全县城就像沸腾的开水锅一般,孩子们“嗨——哈——”的练武之声,顿时响遍了城市和乡村,泛滥于街头巷尾,经久不衰。



蔡吉成,60后,网名甘南草原人,卓尼县柳林小学教师,有三百多万字发表在各路媒体平台上。



主 编:陇上光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