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风光这边独好耶 2020-08-12

原创 张其成公众号

8月5日,张其成教授做了一场关于“国学的脉络与当代价值”的公益讲座,其中“我的国学心路”是教授第一次公开演讲,从中我们了解到教授成长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是怎样成就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将教授的讲座分为:《国学的脉络》与《国学的当代的价值》两部分和大家分享。

首先给大家带来第一部分:国学的脉络(上)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国学,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脉络?我有我的体悟。我的体悟是怎么得来的?从一开始的迷茫的状态,到慢慢慢慢地逐渐清晰了,这其中有一个过程。

◈ 我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然后,我就把我体悟出来的这个国学的脉络,还有当代的价值,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医生的家庭。这个歙县的歙,好多人,可能不认识这个字。这个字,在读县名的时候读(she)。它是什么时候取的?当年秦始皇的时候,就已经取了这个字了。这说明这个县,在秦朝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后来逐渐演变,只是地域上有一点划分的不同。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张其成:这是我们村,叫定潭村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张其成:这是我的家,新安国医博物馆

我们家非常荣幸,被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选中,并且拍了一个专题片。中纪委专门有一个栏目,叫做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其中选的都是一些历史人物。我们家有幸也被选中了。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我们家就是安徽歙县张一贴,我们的家规就是:自强精进,厚德中合。

我们这个家庭从明代嘉靖年间起,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15代。每一代都是以从事医学,治病救人这样的职业。而且历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种家规家训都比较的严格。

那么,有网友就会问了,那你是不是从小就学医了?

对,我小时候,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就教我,因为我是长子。

好多朋友,可能知道一点,但是也有的不知道。我的父亲姓李叫李济仁,我的母亲姓张叫张舜华。我是跟母亲姓的,因为我母亲这一支,是张一贴,我母亲是第14代。

由于我母亲这一代,家里没有男孩,只有女孩,所以我妈就立志要学医。我爸爸那当然就是属于上门女婿,当时他们谈判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生个儿子要姓张,我是长子,所以我当然就姓张了,叫张其成。

一开始的时候,我这个成不是成功的成,是怎么写的,是一个木字旁加一个长子。木子李,弓长张的长,就是枨。

当时,就是处于这么一个原因,我就理所当然的要继承张一贴的。

我小时候也学医,并且我们家有祖传的一种药叫末药,从明代嘉靖年间一直传下来,我们家都在制作。我小时候也做这个末药,还跟我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做这个药,现在一直还在做。

后来,我也去插队了,插队的时候也当过赤脚医生,也当过民办教师,在农村给人治过病。

1977年恢复高考,我当时就没有考中医这个专业,而是考了中文系,大学的中文系。为什么?是出于这个原因。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因为要做医生,就要做一个大医。

孙思邈专门在《千金要方》的第一篇,就是大医习业中,就讲述大医怎么学习。第二篇就是非常有名的大医精诚,这是非常有名的。

那么,作为一个大医,应该是怎么样?一个医生,有一种说法是这么说的,叫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那你要做一个大医,你不纯粹是治病,当然首先要治好病。

我当时,说实在话我的性格,偏静,好静不好动。

在我们家里,父亲母亲都是名医,看病的人特别多。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环境)我小时候就躲在二楼上看书。

我想,治病只是治一个一个的人。

所以那时候,为什么我要报文科?我想用文,来治人的心,不仅仅治疗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治人的心。

当然了也有一点,就是想怎么样,站得再高一些,治人治国,也有这样的想法,就这样一路走来,后来我又上了中文系,然后硕士的时候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就是现在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又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来从事哲学。

这样,我就对这个国学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有中文,然后有中医、中国的哲学,当然我也喜欢历史。

◈ 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是思想解放的时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我当时还在北京中医学院读硕士,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可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了国学热,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就开始了。

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

最早,出现在《周礼》上的意思就是指国立的学校。可是后来到民国时期,就上个世纪初,国学就变成了一种和西学相抗争的文化,所以章太炎先生说,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中国自己本来就有的那些文化和学术叫国学。

胡适先生则说国学就是国固学的一种简称,就是中国固有的那些学问。

那么这个国学,我有一个定义:它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中国人的心灵的家园。简单的说,国学当然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或者传统的学术,严格的说是传统学术,或者放大一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就太多了。

国学究竟有什么?

我们现在一提到国学马上联想到什么?大家想一想,你马上会联想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诗酒花茶,还有戏曲,民乐,还有经史子集。

当然,如果从学科上分,国学有什么?文学、史学、哲学,还有科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这些都是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当然是包括这些内容的。

可是我们来看一看文化这个概念,其实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的。我把文化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心、手、脸”。

心是精神文化。

手,就是行为文化。

脸,就是物质文化。

第一个层面,就是最核心的层面是什么?就是精神的文化。

在这三个层面里,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精神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那种核心价值,那种精神理念。

因为你有了这种精神理念,才有这样的行为,你有了这种理念,你才能做出这种行为来,你才创作出这样的物质,比如说建筑、一些器具。就是像这样的一些物质载体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从精神文化这个层面来看一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什么?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载体。

比如你看到一个建筑,这里面有文化,比如一件瓷器,比如一件出土文物,这也是一种文化,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

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是图书,是著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套四库全书。这套四库全书可了不起,它可以说就是把中国那些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著作都收集在一起了。

那么这些著作有多少?它分为四部,经史子集。经史子集在印刷的时候,是四种颜色。其中经部是黄色,史部是红色,子部是绿色,集部是淡黄色。

那么四库全书,有多少字?这可不得了。大约有8亿字,大家想一想这是用文言文写的!大约有36,000册,3500多种书。可以说是把我们中国古代的,就是乾隆以前的几乎所有的古书汇集在一起了。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禁毁书,还有一些存目书(只有书目,找不到原书),对这些书我就不讲了。

这么多的书,怎么找出来国学的脉络?我从这些书籍里面不断研究,总结出国学的脉络:一源三流,两支五经。

这个中国的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很有意思,他也就好比是中华大地。我们中华大地的脉络是什么?也是一源三流。它的源头在哪里?就在这里,大家看一看,照片这是什么地方?那就是玉树青藏高原的玉树,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从这里流出三条河流。哪三条河流?黄河、长江。还有第三条河流,澜沧江,到东南亚就叫湄公河。

张其成的国学心路——国学的脉络(上)

那么我们的国学,也是这样,也要找源头。

那这个源头,如果从著作里面来找,我刚才说了那么多,经史子集,这四部里面,源头在哪里?那肯定是经。最主要的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那在六经里面最早的是什么?

按照四库全书的排列,《易经》是第一经。如果是要选择六部经的话,那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

如果是一部经,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就是《易经》。

因为它最早。这种排列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

这是一个源。这是我通过这个反反复复的研究、追寻,找到了这么一个源头。

—— 未完待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