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不堪回首的往事》马建安

 作家文坛 2020-08-12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有一则格言是这么说的:这辈子最大的寂寞,并不是枯守一人,而是当你想守时,却找不到此人。这“人”便是我相继辞世的父母,正如皋如痛彻心扉叹息的那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生活在长沙老家的母亲从未进过学堂,自然是大字不识一个,连与远在黄石大冶钢厂工作的父亲通信都得伯父代劳。虽说,有无法回避的“第三人”掺入,两颗心的交流藏不住任何秘密,也根本难叙相思衷肠,但彼此“心有灵犀”的默契还是能实现“一点通”。1971年6月13日这天,当父亲收到老家那封没有内容的“信”时,便预感到了不安,随后而来的加急电报很快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也就在这天,母亲用一根裤腰带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4岁。那年,我八岁,下面还有三个妹妹。
    对于母亲死因的说法不一,有说因贫,有说因病,这都是当时母亲客观存在的短板。我至今还记得,自小妹降生后,患有胆道蛔虫的母亲总会在月头月尾的那么几天,往返在借债、还债的路上。
    母亲似乎走得很坦然,在此前一天,她不动声色地将三个妹妹送到了十里开外的姨妈家。当天早晨,她将独自在家的我叫到跟前,详细讲述了自己欠别人的钱和粮票,细到一分、一两。重复两遍后,让我去告诉距家五里远的外公。
    当然,倘若真是因贫或因病抛家弃子,都难脱不负责任之嫌,就更谈不上悲壮。而五年前那次回老家,自知时日不多的庚婶愧疚地说出的真相,顿时让我悲从心起,泪涌眼眶。久居乡野农舍的母亲,消息非常闭塞,当庚婶无意透露出,同样为“老大哥”丈夫同事在乡下的妻子去世后,子女按当时政策随即进城吃上了“皇粮”而茅塞顿开。可以说,母亲是在用生命,让我们兄妹四人从此改变了命运。
    其实,父亲从母亲那封无字家书中早已读出了她的心愿。我们一家即将启程去黄石的那天晚上,众亲朋围在我们四周,当姨妈再次哭着恳求将两个小的妹妹留下时,父亲掷地有声地婉拒道:“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绝对饿不着孩子!”这话听上去像是在回复亲人的好意,却更像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表态。事实证明,父亲做得比当时发誓的还尽职尽责,哪怕自己不吃,也从没让我们饿过。
    来黄石的第一个冬天,气温特别低,多日没停的积雪已过成人膝盖。那时,我家住在新建区,三个妹妹在二门幼儿园上全托。星期一早晨送她们去幼儿园时,父亲先用一根宽布条将二妹固定在背上,右手抱着小妹,左手牵着大妹,在他们的身后雪地里留下了一大一小两行深深的脚印。
    父亲这一举动,当时感动了几乎所有的邻里同事,却并没感化铁石心肠的苍天。不久,大妹二妹又雪上加霜地相继患病住院。那段时间,父亲不得不马不停蹄在工厂、家和医院来回奔波。1973年7月24日,闻讯而来的黄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没有署名)经过两次来家走访后,在《黄石日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毛主席把阳光雨露洒满人间》。
    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深知父亲这辈子不易的我,很小时就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现在想来,我仍觉得自己太幼稚,根本没读懂“好日子”的深刻内涵。无意中读过《黄龟渊故事集》里的《儿子再孝不如妻》一篇,似乎才真正领悟出孝道的核心,但却为时已晚。


    从1971年母亲撒手人寰到1999年父亲与世长辞的28年间,父亲曾有过三次续弦的机会,而1995年那次最接近圆满。那时的我们都先后成家立业,已完成哺育重任的父亲理应考虑自己的未来了。在这方面,我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谓的“孝”仍还停留在表面的衣食住行上。1995年那年的一天,堂妹来信,神秘地催我回一趟老家。与父亲单独在一起时,他掩饰不住喜悦地和盘托出了自己相亲的细节,大有让我拍板定终身的重托。
    从“惊”到“喜”,我用了两天时间,作为焦点人物的未来后妈覃姨的一双儿女先后在城里安了家,她唯一的条件就是父亲去她哪一起养老。这是一桩广受亲朋祝福的姻缘,能在熟悉的乡音中吃着可口的食品,怎么说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不想,就在我返程回家后第五天,父亲也背着大包小包地回来了,完全一大撤退的节奏。不待我发问,他倒先笑了,说:“太想弘璐了。”
    弘璐是我女儿的名字,打小就非常黏父亲,不是声情并茂地给他唱歌跳舞,就是像模像样地为他掐肩捶背,甚是可爱。
    我无力反驳父亲,也就轻易地接受了他放弃幸福的这一理由。父亲是因肺癌去世的,在他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她就是覃姨。她的情绪显然比我们还悲切,忍不住哭诉道:“其实,我俩都挺满意,只是他怕自己百年后,你要按家乡风俗给他披麻戴孝、逢人磕头才最终决定放弃。”
    那一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直到今日,我仍不能因没能尽孝而原谅自己,时常在寂寞中感到难言的苦痛,甚至无数次泪流满面地从梦中哭醒。

=======================    

作  者  简  介:马建安,已发表三百余篇文学作品。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