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药只能治外风吗?内风之证,依然可用,效果确切。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0-08-13

风药的概念

“风药”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书中不仅多次提及“风药”一词,并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论述了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具有升发阳气、行风胜湿、发散郁热、疏达木郁、行经活血、引药补脾等多种功效。其后,则很少见到有关风药的专论。直到现代,特别是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开始著文专论风药,但对风药的定义则有两种观点:(1)风药是指能祛除外感风邪的一类药。(2)风药是指能祛除外风、平熄内风的一类药。

风药只能治外风吗?内风之证,依然可用,效果确切。

风药的分类

对风药的分类,目前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分为祛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进一步的分类及具体药物,则各家所论不一,从现有资料来看,各家论及风药最多的不过30余种,分类最多的也不过6~7类,如郑国庆将风药分为祛风类、疏风类、熄风类、搜风类、其它类、特殊类等6类,与临床应用现状存有较大差距。笔者根据古今文献之论和药物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将常用风药分为两门16类,共计117种,以便于临床选用。

1.祛散外风药:(1)祛散风寒:附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羌活、独活、藁本、细辛、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紫苏、荆芥。(2)祛散风热: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牛蒡子、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浮萍、前胡、黄荆。(3)祛风胜湿止痛:防己、秦艽、徐长卿、寻骨风、松节、川乌。(4)祛风湿强筋骨:狗脊、续断、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五加皮、千年健、常青藤、月见草、鹿衔草。(5)祛风通络:威灵仙、豨莶草、桑枝、木瓜、丝瓜络、穿山龙、海桐皮、伸筋草、路路通、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夜交藤、老鹳草、肿节风、马钱子。(6)搜风通络:乌梢蛇、白花蛇、蝮蛇、蛇蜕、蜈蚣、全蝎、穿山甲、壁虎。(7)祛风除湿:苍术、薏苡仁、蚕砂、萆薢、土茯苓、陆英、臭梧桐、大风子、白英、藤梨根。(8)祛风化痰:天南星、皂荚、石菖蒲、白附子、天竺黄。(9)祛风明目:木贼、决明子、谷精草、车前子、蕤仁。(10)祛风除湿止痒: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11)祛风止痛:川芎、山豆根、露蜂房、两面针、凌霄花。(12)养血祛风:何首乌、鸡血藤。

风药只能治外风吗?内风之证,依然可用,效果确切。

2.平熄内风药:(l)开窍熄风: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牛黄、冰片。(2)清热熄风:羚羊角、钩藤、地龙。(3)平肝熄风:珍珠母、石决明、天麻、僵蚕、白蒺藜。(4)滋阴熄风:龟甲、鳖甲。

REF.张晓阳.浅论风药[J].中医杂志,2003(03):227-229.

风药法象

1.风药法象总述

风药是一类历史悠久、作用独特、功效多样、适用范围甚广的药物,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其是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宗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创“药类法象”理论,取法天地五运之象,谓“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中“风升生”一类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味治风药物,以春气之生发,风性之轻扬概括其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给风药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而且具如风之性,功效独特。张氏之后,其弟子李东垣光大其说,广泛运用此类药物于诸多病证、尤其是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成效卓著,成为易水学派一大用药特色,对后世影响甚大。此后医家言风药,多宗张氏之说。如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可见,对风药的认识,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药物气味薄厚、质地轻重、形色特征等与功用联系起来,形象而深刻地加以阐述,是一种法象药理的认识。

风药只能治外风吗?内风之证,依然可用,效果确切。

2.风药的性能

风药以“风”冠名,法象于风木,具有类似风木的特性,其风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风能胜湿,及木之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在风药特性与功用中均有体现,可概括为“升、散、透、窜、燥、动”等方面。

:即升浮上行、升举、升提。“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内外伤辨惑论》)即指风药生发、激发,和柔而不肃杀,以应春生之气,激发人体气机,升发清阳之气。风药多为花、叶、皮、枝等味薄质轻的药物,法象于风木属性,“风升生”(《医学启源》),兼具风的轻扬、上升和木的升发特征,表现出升浮上行的特性。借助于风药之升,能升发清阳之气,也能引药上行,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及”。

:即向外发散、布散、宣散。李东垣认为“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散为本”(《医学发明》)。散乃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是风药发挥作用的重要特性。风药多辛味,辛则能散、能行,其气四达,有向上下内外、向四周宣布发散,行散气血津液之功。同时风药质轻薄,禀风之开泄、木之舒展升发之性,其向外发散、布散之性能较为突出,故能宣散祛邪、发散郁火、散津润燥。

:即透达、穿透、开泄。风性轻扬开泄,具有较强的透达力。风药皆“轻清成象”(《医学发明》)、“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脏气法时论》),法象于风之属性,风药轻清发散穿透,善于开泄启闭、透达通窍,表现为既能开启体表阻塞之腠理汗孔,也能开通体内五脏六腑郁闭之玄府,并能透达全身之络脉、窍道,发挥开玄启闭、通络散结、透络开窍等作用。

:即走窜、行走、走而不守。风性主动善行,木性条达舒畅,风药禀之,兼具风木走窜之性,以其味辛而善行主动,以其轻浮而走窜不守,通行上下内外、脏腑经络,流动不居。借助于风药之通行走窜,以畅达气血津液输布,疏通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行,发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通阳化气等作用。

:即燥湿、胜湿、化湿、化痰。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指出:“圣人立治之法,既湿气大胜,以所胜治之,助甲木(胆气)上升是也。故经云:‘风胜湿’”(《兰室秘藏》),风药多性温而燥,味辛而散,其气芳香,禀风气胜湿之性,能行能散,能化水湿痰饮,亦具醒脾助运之力,祛痰湿于流散之地,疏水饮郁阻之气,使津液畅达而解停滞之水,善于燥湿化痰、畅气胜湿,所谓“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脾胃论》)。

:即鼓动、活动、流动、运动、变动不居之意。风木者,为春天之气,其性生发主动,风药禀之而具灵动之性。风药之动一方面能鼓动脏器充满活力,促进脏腑功能,动而生阳,以助阳生阴长;另一方面能振奋人体气化,领气流动,使阳气畅达,气机通调,气动则气血津液畅行不郁;同时风药之辛散灵动,引导气血流通,既可促进养血滋阴等补药的吸收、发挥药效,又可佐制补药滋腻、留邪之弊。所以,风药可助阳生阴,可疏导气机,可启闭开塞,可顺气散郁,可行气化燥、化湿、化瘀等等,皆是风药灵动之性能的体现。

REF.王振春,罗再琼,罗欣雨,吕德,黄文强.从象思维的视角认识风药及其性能[J].时珍国医国药,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