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讲 温病的治疗(2)六法

 als的图书 2021-01-05

60讲  温病的治疗(2)六法

 

1.温病的主要治法

     ⑤通下法

 
 

     1

     同学们,下面我们接着讲温病治法的第五类,通下法。通下法很简单,属于八法里面的下法,它是用通下的药物,通导积滞或者是瘀血,使腑气通畅,邪气外解的方法,具体临床运用,在温病里面有这么四类:

1)通腑泄热

第一(种)类(型),通腑泄热。它适用于温病过程中,由于燥热损伤了津液,导致大肠燥结,燥屎内存,腑气不通。用苦寒攻下的方法,来荡涤腑实,泄热。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温病里面,大承气和调胃承气用得多。小承气不是不用,但是相对地来说少。它(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往往是由于阳明热盛,无形热盛发展而来,就是白虎汤证再发展,就是承气汤(证)。那么,如果说胃热仍盛,津液大伤,腑实又形成了,怎么办?无形热也盛,有形热也结,怎么办?象这种情况,应该是清热和通下两法配用,比如说白虎承气汤,白虎汤配调胃承气汤,既能够清阳明胃无形热,又能够下阳明大肠的有形热结。这种类型大家都熟悉。

2)导滞通下

第二种类型,导滞通下。它适于湿热病,湿热病里面热重于湿。湿热夹积滞蕴阻大肠,导致腑气不通,大便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的食物。因为它是湿热,不是燥结,所以治疗和这种类型(承气汤型)就不一样了,要消食导滞、行气、燥湿、清热、通下,五类药合用。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通俗伤寒论》的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下

第三种类型,增液通下。它适用于温病过程中燥热伤津,腑实已经形成了,津液损伤得非常严重,也就是虚实夹杂了,单用攻下,下不来,吴鞠通说,“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用下法下不来,为什么?大肠太干了,“无水舟停”,象这种情况既要增液又要通下。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用增液汤配调胃承气,大黄、芒硝、生地、麦冬、玄参,增水行舟。

4)通瘀破结

第四(种)类(型),通瘀破结法。这种类型是热与血结,热邪深入血脉,导致血中津液损伤,血液浓缩、粘稠、凝滞,形成了瘀血,瘀在哪儿呢?瘀在下焦的血脉之中,血脉里面有瘀血。病人蓄血发狂,狂躁不安,少腹急结、硬满,舌绛暗,有瘀斑,脉沉涩。实际上呢这种攻下法下的是瘀血。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这里面虽然有大黄,它的目的不是在于通大便,是在于活血化瘀。大黄是非常好的凉血活血药。所以这种病人不管他大便硬不硬,小便肯定没有问题,小便自利,大便也可能硬,也可能不硬,都可以下。

这是攻逐瘀血的方法,泄热逐瘀。

通下法呀,应该说它使用的药物都比较猛烈,大黄、芒硝这类的药,都是猛攻急下的药,对正气损伤得重,所以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无形热盛用清法不用下法,它是针对有形热结来的,所以气分的热势再高,但是没有形成燥屎,不下。

另外一个,如果病变过程中,由于高热伤津,阴液大伤,大肠非常干燥,就不能纯用下法,要在滋阴的基础上攻下。

还要考虑一个。病变的过程中,除了它大肠有燥结之外,还有其它的兼夹证,你单纯地攻下,也不可能解决问题。比如说肺有痰热,大肠又有燥结,那你就要宣肺化痰,配上攻下——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前面咱们讲的那几个,都是在腑实的基础上它又有其它的兼证。

再一个,由于应下失下,下晚了,攻下不及时,损伤了正气,导致气阴两伤,“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则死”,这种情况要攻补兼施,不能纯用攻下——新加黄龙汤。

⑥清营凉血法-清法

 

 

2

(第六类),清营凉血法。它是用清营凉血的药,那当然还是属于清法,在八法里面还是清法。为什么把清营和凉血搁在一块呢?因为营是指血中津液,营分证和血分证它们是程度轻重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清营就能凉血,凉血药也能清营,所以放在一起讲。那么根据病变情况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1)清营养阴透热

第一种类型啊,清营养阴透热。热入营分,热邪是肯定盛,但是它毕竟要损伤营阴,所以阴也不足。而且热入营分,还没有导致出血那么严重的程度,热邪还可以向外透,就是降低气分的热势,使热邪透转气分而解,还能给它找出路。所以营分证的治疗,除了用清营凉血的药物之外,要滋养营阴,要透热,给热邪找出路,治疗效果就更好。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温病条辨》的清营汤

2)凉血散血

第二种类型,凉血散血。使用凉血散血法的目的,是使血脉中的热邪清除,瘀血消散,因为热邪深入到血脉,进入血分,它严重地消耗了血中的津液,可以使血液凝聚,同时它又可以灼伤血络,迫血妄行,鼓动血液逸出脉外,导致出血。所以这种病人既有瘀,又有出血,在出血的过程中,同时还有瘀血,既出又瘀。所以凉血就可以止血,使它血热降低了,热不鼓动血液了,血就停了。所以凉血就能止血。但是对瘀血没有办法。所以要散血。散血是指加活血药和养阴药,用滋阴的药来稀释血液,使血液不粘稠了,就有流动性了,再加上活血药的推动。散血不是单指活血。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3)气营〈血〉两清

在营分、血分病的过程中(第三种类型,气营〈血〉两清)还可以出现气分证,为什么呢?因为营分的热和血分的热,往往是由气分传来。在传变的过程中,营分、血分的热势已经起来了,气分的热并没有清除,往往可以出现,气营两燔或者是气血两燔。那么(就)根据它们的不同程度,病情的轻重,选用不同的方剂来治疗。治疗总的原则,清气凉营、凉血,就这么个法则。但是它有个轻与重,气营两燔就轻,所以治疗呢,(用)加减玉女煎就行了。

气血两燔是伴随着出血见证,血液大量地外溢,加减玉女煎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用化斑汤。化斑汤实际上是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哪。再严重了,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饮是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个方合方加减,它里面也包括了清营汤,还包括凉膈散,它包括了很多方剂,是气血两清非常猛烈的方剂,病情最重的时候用它。

清营凉血法属于清法,但是它和清气法不一样,所以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如果热在气分,以气分为主,还没有进入营、血,你还是用清气法,过早地使用凉血法,反而容易引邪深入。不能过早使用,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营分、血分证必然有血中津液的消耗,所以往往要配合滋阴法。

 

⑦开窍法

 

 

图3

(第七类),开窍法。开窍法是指开心窍。因为中医学理论讲,心主神志。在温病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窍闭神昏的病变,所以开窍法针对的是昏迷的患者,而且是窍闭。昏迷不一定都是窍闭,把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不是窍闭的,不包括在开窍法治疗的范围之内。

开窍法一般来说使用的是两种:一种是针对温热病;一种是针对湿热病。

1)清心豁痰开窍

第一(种)类(型),清心豁痰开窍。它适用于温热病痰热蒙蔽心包,热邪深入营分,损伤了营阴,所以它以属于营分证,但是它又灼液成痰,从外边把心包给包住,痰热蒙蔽心包。内有营阴损伤,外有痰热蒙蔽,所以病人神昏谵语,甚或昏愦不语。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清心养阴,又要豁痰开窍。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用清宫汤送服“三宝”,“三宝”里面,首选安宫牛黄丸。

这是一类,温热病痰热蒙蔽心包。

2)芳香化浊开窍

第二(种)类(型),湿热病里边湿热酿痰蒙蔽心包,它不是热痰是湿痰。湿痰蒙蔽心包,要用芳香化浊开窍,简称就是芳香开窍。用芳香走窜的药来燥湿化湿开湿郁,开心窍。(用辛温芳香的药来燥湿化湿开湿郁,开心窍。)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苏合香丸或者是至宝丹在湿温病里面,如果是湿重于热,酿痰蒙蔽心包,以湿痰为主,用苏合香丸。

(在湿热病里面),如果湿热并重,湿热并重也是湿痰,不能用安宫牛黄,可以用至宝丹,用菖蒲郁金汤送服,开窍主要是它们两个(苏合香丸、至宝丹)。

这两个类型(清心豁痰开窍、芳香化浊开窍)请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不能用反,用辛温的开痰热,那是火上浇油;用安宫牛黄丸来开痰湿,那是雪上加霜——冰伏。这两个不能用反。

⑧熄风法

 
 

4

(第八类),熄风法。在温病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动风,或者是因为高热,或者是因为阴伤。高热,热炽筋挛,可以动风。阴伤,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也可以动风。主要有两种类型。所以治疗呢也是两种方法:

1)凉肝熄风法

(第一种类型),凉肝熄风法。它适用于热极生风。这个热极生风是因为血分有热。肝藏血,肝血热,热血去养筋,使筋脉拘挛,热炽筋挛而出现动风。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的方。

2)滋阴熄风法

第二种类型,滋阴熄风法。它用于温病的后期,真阴大伤,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应该说是二甲复脉汤。按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说法,“手指但觉蠕动”,这是特征,适用二甲复脉汤的主症。就是手指蠕动了,或者是有点瘈疭,用二甲,不用三甲和大定风珠。如果出现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出现心的症状,这时候才用三甲,时时欲脱才用大定风珠。如果只是虚风内动,就二甲复脉汤就可以了,为什么呢?甲越多,药越腻,越浊,越不好消化吸收。所以如果说虚风内动,就选这个(二甲复脉汤)。最终是大定风珠。三甲也可以,大定风珠也可以,斟酌选用吧。如果只是虚风内动,二甲就可以了。

这两个(凉肝熄风、滋阴熄风)要区分开,一个是实热,一个是虚热。实热证抽搐急迫有力,伴随着躁扰不宁,脉数有力,舌绛;(虚热证)虚风内动,邪少虚多,或者是没有邪,完全是一派阴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黑唇裂,两颧红赤,重度脱水的表现。这两个(凉肝熄风、滋阴熄风)不能用反了。如果说实热的动风,大量的滋阴药下去,把邪给敛住了,敛邪。虚热动风,用羚角钩藤汤,太凉,它没有那么大的热,它滋阴的力量也不够,也不行。这两个(凉肝熄风、滋阴熄风)类型一定要把它分清。

这里面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在病变过程中,就是温病,很容易出现动风,但是不一定都用这两个方。比如说气分热的动风。气分高热窜入血分,导致肝热动风,它的病变重点在气而不在血。这种类型,比如说无形热盛——白虎汤证,可不可以动风?可以呀,气分无形热盛而引起动肝风,那就用白虎汤加羚角、钩藤就行了,或者用紫雪就可以了。如果是有形热结,大便燥结不通,浊热上扰心神。上面有神昏,同时又有动风。这种情况应该攻下燥结,用承气汤加羚角、钩藤,(这是)气分高热动风。

再比如说营分热盛,也可以引动肝风,热伤营阴。同时营分有热,它不向肝去吗?肝藏血呀,这血热也到肝,也可引动肝风,但是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以营热为主。这时候,你还是清营汤加羚角、钩藤,就可以了,凉营养阴透热,同时加上凉肝熄风的药,可以,不要以这边(二甲复脉汤)为主,以它本病为主。

特别是小儿,因为小儿啊机能发育得不完善,高热过程中很容易动风,所以治疗的时候要根据他的病变情况,不要上来就是羚角钩藤汤,没有必要,看他是在气分哪,还是在营分哪,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⑨滋阴法—补法

(第九类),滋阴法,滋阴法按照八法来说,应该是补法,补阴嘛。在温病的过程中用滋阴法都是用在温病的后期,这个原则大家要掌握,不能初起就滋阴,是在没有邪的情况下。滋阴法也根据温热邪气对阴液损伤的程度不同,以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分三焦:

1)滋养肺胃

第一(种)类(型),滋养肺胃,见于风温、春温的后期,暑温后期也可能啊,秋燥也可能。这后期邪气已经解了,正气没有恢复,肺胃的阴液不足。那就要甘寒清养,补充肺、胃的津液,这很简单。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温病条辨》的沙参麦冬汤和益胃汤。这两个方剂都是使用大队的甘寒药来清养肺、胃,区别在于沙参麦冬汤有桑叶,它有点宣透作用。就是有余邪的时候,它有宣透作用。没有余邪,它宣通气机也可以。益胃汤是纯粹滋养,就没有宣透的药了。

2)增液润肠法

第二(种)类(型),增液润肠法。适用于温热邪气消耗津液,导致大肠干燥。大便不通,大肠干燥了,大便下不来,但是又不是腑实,它就是因为津液不足,肠道失于濡润,用不着攻下。所以呢增液润肠就可以通下。这种方法叫做润下法,不叫攻下法。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增液汤)。生地、元参、麦冬,增液汤。增补大肠的津液,滑润肠道,润肠通便。

3)滋(填)补真阴

(第三种类型),滋(填)补真阴。温热邪气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精,导致真阴不足。那就看程度的轻重了,真阴不足,程度有轻有重,但是呢必须是无邪的情况下,才能用这法。完全是一派阴虚,根据程度的轻重,可以采取滋补真阴的方法,甚至也可以用填补的方法,这个大家把程度要区别开。比如说,轻的,用加减复脉汤。加减复脉汤应该说是滋补法,算不上填补,因为它动物药——血肉有情之品只用了一味阿胶,生地、麦冬、甘草、芍药,这这一类的药,所以算不上填补。

如果说损伤得非常重,要亡阴了,那时候用填补——大定风珠。大定风珠属于填补,因为它是大量血肉有情之品,动物药。

总而言之吧,加减复脉汤、救逆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这一系列的方剂统称复脉辈。为什么用“复脉”这两个字,因为这种病人阴亏血涩,血液粘滞,运行艰涩,出现脉结代,脉迟缓结代,使血中津液不足,所以要复脉中之阴。这一系列方剂都有这个作用,滋补或者叫填补真阴。

这一类(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汤;复脉辈)的方剂不管怎么说,它们都是补药,都是滋阴药,必须在无邪的情况下使用。如果邪气仍盛,即使有津液伤,也不能用。用就敛邪。

⑩固脱回阳法

 

 

5.1

(第十类),固脱回阳法。这个要按八法划(分),回阳法应该划在温法下,但是呢固脱法又不是,所以没有必要按照八法套了。在温病里面用这个法,主要是用于气分虚证。那当然哪,血分虚证也可以用,主要用于气分的高热,耗气伤津,正气大量地消耗,导致虚脱,再进一步亡阳。血分可以不可以呢?血分证或许也可以,但是以气分证为主。不管哪个阶段吧,只要出现虚脱、亡阳,就用这个法。

这里面啊是两个类型,固脱和回阳是两个概念,固脱不包括回阳,回阳包括固脱。这两个概念不一样,不是一个法。

1)益气敛阴固脱

那么,首先说固脱。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益气敛阴固脱,因为这种证候,(在温病里面啊)是见于高热大汗,津气两伤,伤到什么程度呢?津气欲脱,要脱离人体了。所以既要补气,又要敛阴,收敛固脱,把阳气和津液留住,不让它跑。这固脱是这么个目的。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生脉散。人参大补元气,麦冬生津,五味子敛阴留阳,收敛固脱。用生脉散。当然,除了气分的高热大汗之外,如果说血分的大出血,气可不可以随血脱?气分证的吐、泻太过,可不可以脱?都可以。所以说短时间内,大量丢失体液,都可以导致脱。这个体液就包括,出汗丢失、吐丢失、泻丢失、还有出血,这在温病里都可以发生啊。大汗、吐、泻、失血,气随血脱嘛,都用这种(生脉散)方法收敛固脱。

 
 

5

它的临床表现,身热骤降,这是个主症。气分高热的过程中,突然体温下来了。以前哪一般的形容都回避这个字,就是说什么呢?倦怠(疲惫),萎靡,脉微欲绝,汗出不止。一般都这么讲,人很疲劳,精神萎靡不振,衰竭的表现哪。汗出不止,脉微细欲绝。把这个作为虚脱的主症。一般回避这个热,有书上就写身热已降。这个说法不对。或者说身热已退。都不对。这种病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高热的过程中体温突然降下来,我提出来这个名词“身热骤降”。因为什么?作为温病来讲,导致虚脱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地丢失体液,体温突然下降,阳气外脱。所以(这是)主症你在临床观察,实际上体温突然下来了。所以写成身热已退,这个说法不对呀。身热已退,他痊愈了也可以退呀,痊愈的人不虚脱呀。所以怎么描述它这个症状,临床观察体温突然下降,伴随着汗出不止这一系列的(症状),(它)肯定是虚脱了,这个才是前提。用生脉散,补气生津固脱。

进一步再发展,四肢厥冷。就是说,手脚冰凉啊,这就是亡阳。(虚脱与亡阳)它们两个的区别就在于手脚凉不凉。

再一个,这个汗出不止,还不一定很冷,出冷汗了,肯定是亡阳。所以亡阳和虚脱的区别在于:冷汗、四肢厥逆。

治疗

这个治疗,用回阳救逆法。

2)回阳救逆法

回阳救逆法。那生脉散就不行了。生脉散里面人参行,四逆汤里面附子行。各选一个君药。生脉散、四逆汤合方,各选一个君药——参附汤,再加上龙骨、牡蛎,要用生的啊,不用煅的。生龙、牡潜镇固摄,潜阳镇摄固摄,使阳气下潜不外越。用参附龙牡汤

它们(虚脱、亡阳)两个往往啊是有这么个关系,虚脱进一步就是亡阳,但是亡阳和虚脱是有区别的,程度不同。固脱法也好,回阳法也好,使用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点。快,见到苗头,赶紧用药,别等到它都脱完了你才用药,晚了。所以用药要及时。

第二,量要大,人参大剂量。小了不行,10克不够。30克浓煎,顿服。要快、要及时。这是一个。

脱止阳回,病人汗不出了,手脚温度恢复了,慢慢体温又上升了,这时候别再固脱、回阳了。因为什么?他阳气脱了,邪气并不等于就脱。所以你用了回阳救逆固脱法之后,病人如果好了,体温也正常了,慢慢恢复了,那不用说了。如果说体温又逐渐上升,那这法就不能再用了,还得用清法,那就是前面那些法了。

再一个问题,这(虚脱、亡阳)一类的病人,是不是一定伴有神昏?虚脱、亡阳的病人是不是一定昏迷?不一定。所以在没有昏迷的情况下,该固脱就固脱,该回阳就回阳,不需要考虑神昏的问题,因为它没有昏。再进一步说,它可不可以和神昏一起发生?内闭外脱嘛,可以呀。如果内闭外脱一起出现,它这个法(固脱、回阳法)解决不了内闭的问题,要和开窍法同时并用。

 

 

主要治法咱们回顾一下,一共是十大类,里面有三个的,有四个的,有两个的,加在一起,10类,30法。这些法掌握并不难,真正把辨证论治掌握了,这些法的概念清楚了,对温病的辨证论治那么就能够全部掌握了,并不复杂。

2.温病中所形成病理产物的治疗

在温病过程中,不管是温热还是湿热,由于邪气的作用,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失常。病变过程中,代谢失常了,可以生成一些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有什么呢?

①痰——化痰、豁痰

②瘀——活瘀

③滞(食)

④郁(气)

简单地说吧痰、瘀、滞、郁。痰、瘀好理解。什么叫滞啊?滞是指食滞,饮食的积滞。郁,是指的气郁。在温病的过程中,热邪可以灼液成痰,湿浊可以酿痰,湿热邪气嘛,它俩互相裹结,互相煎熬,熬来熬去最后把湿熬成痰了。所以温热病、湿热病都可以形成痰,这个是外来的呀,还是内生的呀?是它本来应该就有的呀,还是兼夹证啊?——是内生的,是病变过程就应该有的,不兼不夹,它就有这东西。所以说它是病理产物,是这个病变本身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痰)是不是有形的?这种有形之痰怎么办?无非是化痰和豁痰。那具体选用什么药?看是什么痰了。如果是湿痰——芳香化痰;如果是热痰,就豁痰;那选用的药物就不用再细说了。

瘀血,温热病过程中,由于热邪损伤了血中的津液。消耗了血中的津液,血液凝聚,瘀是在所必然。形成瘀并不奇怪。怎么办?——有瘀,活血化瘀呗。但是,如果是津液严重损伤凝聚成瘀,必须在滋阴的基础上,要在生血中的津液的基础上活瘀。

再有,特别是在湿热病过程中,由于湿热困阻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呆钝,消化能力下降,很容易形成食滞,吃点就存住,下不去。那有滞就消啊,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谷芽、稻芽,都可以呀,炒一炒,炒苡仁、炒莱菔子,根据具体情况,或者是保和丸,就用保和丸6克,包煎,跟药一块儿煎,都可以。

温病过程中,湿阻气机,或者是热邪壅滞不通,热郁不宣,都可以导致气滞——(那就)行气。但要注意的是,在温病治疗过程中的行气,要使气下行,别用升的药,不要把邪气往上升,要使气机下行。它一往下走了,气就通了。通了。上边也就通了。所以你看治疗温病,有一味木香的吗?温病方子里没有用木香的。沉香也不用。它用枳实、厚朴,用得比较多,要使气机下行。

这些问题呀并不复杂,或者说这些东西不是病变过程中形成的,他平素就有,平素这个病人就有痰,或者体内就有瘀血,或者说就有食积,或者是平素心情就不舒畅,有气滞,肝郁气滞。可能不可能?有可能啊。平素就有这些情况存在,病变过程中反应出来了。平素没反应出来,病变过程中反应出来。或者平素他就肝气不舒,又温病了。治疗也是一样,该怎么治还怎么治。该治温病治温病,该化痰化痰,该活血活血,该消食消食,该行气行气。

 

3.温病的善后调理

 

阴伤未复的,益胃汤

气阴两伤的,三才汤

脾胃呆钝未复的,五叶芦根汤

 

温病的善后调理,就是说,通过治疗,邪气已去,正气未复,正气没有完全恢复,或者是功能没有完全恢复,比较呆钝。治疗呢你得管哪,善后调理之法。善后调理,无非是阴伤未复,或者是气阴两伤没有恢复。作为温热病来讲,或者是阴伤,或者是气阴两伤,没有恢复。作为湿热病来讲呢,脾胃呆钝,由于湿热困阻脾胃时间长了,邪气虽然去了,脾胃功能不振奋,没有恢复。也无非就是这几种情况。

因为他是病后,调理呢还是以清养为主,不能大补,补得太厉害不好,太滋腻的,他脾胃呆钝,接受不了。补气的,太温的,也不行。所以还是以清养为宜。

阴伤未复的,一般的用益胃汤玉竹、生地、麦冬、沙参、冰糖,甘寒清养嘛,挺好。

气阴两伤的,三才汤天冬、地黄、人参。天冬、地黄补阴,人参补气,别单纯补气。

脾胃呆钝未复的,薛生白《湿热病篇》的五叶芦根汤五个芳香的叶加上芦根、冬瓜子,能够宣化湿浊,振奋脾胃,还能够淡渗利湿,既能够宣化,又能够淡渗,还能够振奋脾胃功能,还能够生津,几个方面都照顾到了,就行了,不需要大补,太滋腻的不好。真正甘温补气的党参、黄芪,这一类的药也不好,就平平淡淡,调理调理就行了。

关于治疗的禁忌,这十法里边总的来说都说了,就是注意点,哪些方面不能用,温病的内容咱们就全部结束了。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