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思明居士 2020-08-13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宋代官员

回授制度最开始起源于北魏时期,发展于隋唐,到了宋代,回授制度已经成为一套有着严格标准规范的政府官员运行程序。回授制度是封建制度下一种独特的分封形式,与世卿世禄不同,回授制度有着多样的目的。回授制度是保障皇帝权利集中,臣子效忠的一种手段,是将国家名誉与个人家族联系的一种政治手段。回授制度源于礼法,可又服务于政治,制度服务于统治者,从制度深层次研究就可以发现回授制度下,对宋朝多方位的影响。

回授制度中的争论和隐含的独特意义

  • 回授制度——对于实行的范围和人群的争论

回授制度又被称为回封、回赠、转授等,是官员将自身的恩典赏赐或者亲属的恩赐转赠给其他人的一种制度。回授制度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就曾出现,《魏书》中就有夏道迁请求将官职封地分给几个儿子。虽然最后因为灵太后驾崩未成,但夏道迁不可能无故提出,所以在当时回授制度也一定是产生了雏形。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北魏孝文帝

《朝野类要》中对回授的定义为:"合转官而碍止法者,可回授于弟侄子孙入仕或转行。"

回授的对象除了长子以外也包含其他亲属,而且回授是在回授者去世之前,究其本质就是对于受封者根据本人意愿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提高和巩固受封者家族地位和群体利益。

回授本身目的是巩固家族利益,那么回授的范围就应该包含家族内广大的利益群体,所以分封的对象也就势必会多样化。对于那些可以进行回授制度的官员也是需要条件才能实现的。封建官员的升迁是需要层级的,一类官员的进阶是需要符合特定职务的。

武官转职武功大夫,需要建立军工才能横向转到右武功大夫,同样的还有文官、执政、妃嫔、和吏人。所以对于那些没有特定功劳,却有新功的官员,回授制度就可以保障法律按规则执行的同时,又对立功者予以奖励。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宋代妃嫔

  • 不同种类的回授制度下——隐含皇帝的政治意图

正如同上文中提到的,不同官员需要不同功劳才能晋阶官职,所以,回授的种类也自然是多样的。回授制度是适应战功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战功的回授也必然是回授制度中的重点。

《资治通鉴》中记载:"熙宁七年六月诏:"在京转运诸军都虞候以下至都指挥使,应以战功迁资,愿回授子孙者听。比岁军校愿以战功迁者,往往超至右职,故令稍及子孙。"

对于此类回授制度的实行,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军队在作战方面的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加强皇权上,利用分权的方式瓦解军队中军权过于集中的问题,有效防止发生动乱而难以压制的问题。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军队

宋代对压制武官,防止武人专权极为看重,历代皇帝都不允许军权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正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样,对于石守信等人也是以回授制度拉拢他们,以此达到分散兵权,巩固统治。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登基回授制度,登基回授贯穿于两宋历史,成为登基推恩的重要一环,在历代发展中也成为了宋代登基制度中一种特定的存在。

《宋会要辑稿·官职》中宋孝宗登基时就曾言:"继位赦,文臣中大夫,武臣承宣使以上,并其余止法人,并依条回授。"

新皇登基需要大赦天下,推广恩泽,皇帝通过回授制度以此获得朝中老臣们的忠心,使他们继续效忠,另一方面,回授制度下,选拔一些有能力的官员为自己新的政治力量,保障王朝统治的不断延续和稳定。回授制度所包含的种类很多,不同官员和地位也有特定的要求,而对于皇帝来说,每一种回授制度的运用也都有着不同的政治含义。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皇帝大赦天下

回授制度的演变——从规矩到人情的显现

  • 重视礼法规则对人的束缚

《宋会要辑稿·仪制》曾记载:"太常少卿赵贺言有亲弟从则李妻,弟少亡,妻仅有一女,其李氏守志,年近六十,闺门之内,妇礼如初。望将恩例回授李氏邑号。"

皇帝也恩准其请求,而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女性地位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守节"塑造了"忠诚"的妇女形象,被世人认可,因此回授以封号就值得嘉奖。而同样存在的"忠君"和"守孝"也通过回授制度牢牢锁定了回授制度的特点,只有合乎礼法请求,才允许通过回授施恩于臣子。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宋代女子

  • 皇帝的"人治"突显了"情"的扩大

回授制度在宋徽宗之后开始多样化,而特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回授官员而言,若族内没有适合回授的人选就会特别恩准他们转行一官。而对于碍行止法的官吏,有时皇帝会感念其功劳特别破例升迁。

《宋会要辑·稿兵》中记载,乾道六年,金兵入侵,将士奋勇退敌,因此殿前司成闵请求"将统制官等四十八员并出等人合得恩数,令碍止法人特与转行。"

类似状况在金人入侵也时常出现,以特恩转官的方式,笼络军心。特恩制度的出现不能说是破坏了回授制度,只能说是其中一种特别的存在,虽然损害了制度本身的不可破坏,但却也给了特殊群体以利益,以恩情和制度共同作用朝政,也就成为回授制度一个独特之处。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宋代皇帝

回授制度在宋代被广泛的应用到皇帝的政治管理层面,为了更好地控制朝政,皇帝就需要不断笼络人心。在宋代前期回授制度以官居一二品的大臣和现任宰相和枢密使等中高级官员为主,到了神宗时期,将其扩大到了吏人。如此庞大的回授群体带来的是宋朝累代的冗官问题。

宋代回授制度下从微观到整体的转变

  • 个人层面下"忠君"更为突出

从个人层面来讲通过回授制度下,回授者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形象,作为臣子,回授者做到了为朝廷立功尽忠,而作为家族的一份子,他通过回授赋予家族内的繁荣,等于为家族尽了孝。由此,回授制度为臣子塑造了忠孝的形象,无形中捞取了相当多的政治资本。

而对于被回授者,通过回授制度,可以使他们的官阶得到晋升,减少了他们仕途上继续磨砺的时间,能以更少的时间去接近上层政治权力。并且由于被回授者的恩典来自皇帝,所以被回授者也会对皇帝忠心。被回授者是回授者的亲近之人,人的三观大多会受到身边亲近之人的潜移默化,因而对皇帝的忠诚会不断相互影响,更利于皇帝的统治。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宋太祖

  • 君主宣传普世的社会价值观念有了依托

而对于社会层面来说,在回授制度中,皇帝颁布回授多会提及"孝道",通过孝道可以起到教化风俗,稳固统治的作用,统治者最为有效的统治是在思想上的控制,因而通过礼法忠孝来实现教化万民的目的。

《崔舍人西垣类稿》中皇帝对赵咏言的回授就这样写道:"朕以孝礼治天下,凡搢绅之以亲请者,未尝不曲从其欲也,尔子愿移已秩图报慈母,推锡命封于贲于泉室可也。"

宋代皇帝认同孝道,因此类似的请求也多同意,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培养臣子们忠孝的理念,以便更好的维持政治稳定和皇权统治 。

  • 回授制度的发展和问题是无奈也是必然的

针对于国家来讲,在宋朝建立初期,宋朝实力还不稳定,同时宋朝初期平定周边政权,为了保障内部稳定,回授制度就有利于保障内部政治结构有序运行,对外战争中也有利于鼓励军队士气,提高军队战力的作用。宋朝之所以能存在三百年之久,凭借的就是内部政治结构的优越性,而回授制度就是保障内外政局平稳的重要武器。

宋代回授制度:恩情、制度共同发力,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

宋代官员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回授制度虽然保障宋朝的存亡,但随着时间的改变,回授制度的范围不断扩大,由回授制度造成的冗官现象也就日益严重,大量的冗官就会造成大量的财政支出,宋朝经济发达,但官员数量也是历来朝代数倍之多,大批的官员需要国家财政来支持,而作用在军队上的支持也就会减少。

同样的,对于特恩和法外情的现象在宋末也是比比皆是,加大了冗官问题,庞大的官僚体系无法适应南宋末年政治局面和国情,也就势必造成宋朝积弱的现实问题。

结语

宋朝回授制度作为宋朝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有着极为丰富的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内涵。回授制度的存在将君主和臣子有效的连接在了一起,实现了"国"与"家"的连接,也实现了宋太祖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承诺,不得不承认回授制度有着极大的功劳。在皇帝眼中,回授制度不是一种规范的政治制度,对于皇帝,更可以说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实现"人治"的手段。每一种制度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制度本身也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朝野类要》

2.《资治通鉴》

3.《宋会要辑稿·官职》

4.《宋会要辑·稿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