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法厉无边 2020-08-13

书法史告诉我们,各种书体的产生是一步一步而来的,伴随各个书体的笔法也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有了与书体相适应的笔法产生,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前人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

想要弄清楷书和它的笔法是如何产生,就必须要知道孕育楷书的隶书及它的笔法。

母体隶书及笔法

我们知道,隶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书体,说它庞大,是因为由它繁衍出了章草、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虽然这里对楷书的定义并非唐以后的规范楷书,但它首次提出了楷书的概念,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楷书是从隶书而来。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我们在谈笔法的时候,并不能孤立地把它等同于某一种书体专用,或者说,笔法的形成就是固定于某一种书体之上。隶书的笔法如同篆书一样,多以中锋为主,人们所说的“篆隶一家”,实际上是说它们的用笔方法是同一个系统。由此,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上,隶书真的是一次性变成楷书了吗?它们的笔法是相同的吗?并非如此。

隶书之前,是西汉时期的汉简,或者叫古隶,它与东汉时期的成熟隶书是有着质的区别,包括笔法上的书写区别。居延汉简和马王堆等汉简,都属于这类简书。为什么要强调汉简?这是因为它的笔法是连贯性的演变,有助于我们了解笔法的递进关系。汉简在书写过程中,虽然有些笔画已经有了明显的隶书的样子,比如波磔,这些笔画最后经过发展才成为隶书的主要特征。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汉简的笔法主要是因为这些波磔的出现,在书写时,因为要完成波状的过程,毛笔就要沿着弧形的转变进行摆动,在摆动中,笔锋不可能像写篆书那样笔笔中锋,而是在不停地在轨迹内变化着,“于是运笔轨迹便由简单弧线逐渐变为两段方向相反而互相吻接的圆弧。”(邱振中《书法的形态阐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汉简书法的书写的基本笔法。当然,汉简是前人所创造的一种书写艺术,并不是一个笔法就能完成的,根据一些学者对汉简笔法的总结,可以归纳为平移和摆动。这两种笔法是从字的点画书写而来的,平移即为点画的平推,摆动可理解为波状过程。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隶书尤其是东汉隶书,它在经过西汉隶书(汉简)的演变后,变得更加规范,特别是在字形上可谓是一次新革命,东汉隶书的定型,为后面书体的大变革带来了无限空间。首先是草书的形成,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但仍有隶意。只不过它在笔法上已经完全不是隶书的书写方法了。如果说隶书以中锋为主,带有波磔的需要摆动笔法,那么,章草和草书则增加了一个转动的笔法,它改革了隶书的转折,而形成了在转折处不需要停顿的弧形转动,使笔法更为简洁。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然而,简洁并不是简单,这种简洁的笔法中,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笔法——绞转用笔。它是草书中最大的、最可贵的、也是最有难度的笔法。我们从王羲之的一些手札中似乎能看到这样的用笔。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绞转笔法,其特点是笔画的边廓由提按与绞转共同组成,它们不像隶书那样缺少提按,如此在一个笔画完成后,经过提笔,点画的轨迹也就有所变化,与下一个笔画的衔接非常巧妙。绞转是用笔时笔锋的调整过程,因为草书特点需要不断地使转,而绞转的笔法也会始终伴随。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我们可以对楷书形成以前的书体进行简单归纳:汉简的笔法包括平移和摆动,隶书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上,仍有摆动和转折用笔,而草书又增加了提按与绞转的笔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主要看看楷书有哪些笔法。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楷书及它的笔法形成

邱振中认为:“用笔习惯是可能改变的,这种改变同字体的改变确实存在某种联系。”楷书是隶书演变的另一条路径,它并不是说隶书很快就变成了楷书,而是在一些简牍中发现,这些简书带有后来楷书的影子,包括字形与笔法。在逐渐的演变中,它们的字形结构则更为简约,尤其是这个时候的某些楷书字体,虽然字形上趋于楷化,但笔法仍然具有像隶书一样的摆动和草书一样的绞转,这就是它们的“某种联系”。如东汉时期的《熹平元年瓮题记》中的一些字形就有明显的楷意和笔意。

隶书演变而出的另一类楷书魏碑,它们多为碑刻,虽然人们看不到像简书那样的笔迹,但仍然可以“透过刀锋看笔锋”,还是感到其中在笔法上强调的转折特点,这是早期楷书,至少是唐代以前的楷书笔法特征。很多人认为,魏晋书法是一个历史高峰,这个时期的书法具有高古与高妙气象,原因就是它们都使用了像是草书那样的绞转笔法所致。但我们不能排除,不管是东晋要楷书(钟繇)还是北魏的魏碑等,都仍有少量的提按笔法,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去想,提按笔法可以说是楷书书写的主要特征了,尤其是唐代的楷书。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唐代楷书的标志性书家很多,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所创造的唐代楷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笔法主要以提按为主,而少了绞转,我们把唐代楷书叫做成熟楷书,这是成熟楷书最为显著的艺术性特征,也是笔法在这个时期发生最大改变的时期。

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唐代楷书大家颜真的楷书特点及笔法,有利于对楷书的理解与学习。颜真卿是唐代中期的楷书书法家,一般情况下,人们学习他的楷书,都按照他楷书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青年时期的作品,如《多宝塔》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其作品刚毅、果敢,这与人生的境遇很有关系,人在年轻时大都有这样的特点,书法作品也不例外。第二阶段是中年时期的作品,他的《颜勤礼碑》就是代表作,火候逐渐退去,笔法也已稳固。第三阶段的代表作是《麻如仙坛记》,是60岁以后所作,这时他已不问字形结构,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书写习惯的心意去写,可以说是无欲无求的结果,所有往事已去,浮华全无。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纵观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不论哪个时期,它的笔法却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退却了隶书和草书中的绞转笔法,而更多的是完成了提按笔法的固定化和程式化,这也是成熟楷书的显著特点。但颜真卿所不同的是,他从张旭那里得到了笔法,但仍有藏锋、使转、驻笔等特点。现在具体分析一下:

颜体楷书多为横画纤细,在一个横画中,起笔处藏锋起笔,以使笔尖落于点画的中间部位,即为中锋用笔,接着要按笔前行,在点画的中段部位前就开始提笔,使得点画中间部位较细,收笔时下顿回锋。这其中提按的动作就非常明显,看似一个简单的横画中却包含了藏锋、提笔、按笔、中锋行笔等四种笔法。颜真卿楷书还有一个笔法,那就是他把草书中的使转用于其中,主要是在笔画的转折处,当笔锋在转折时,利用使转笔法实现了楷书书写的功能转变,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因此而成为唐代楷书的一座丰碑式人物。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小结

正如中国书法史的演变关系一样,书法中的笔法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它由刚开始的单一型逐渐演变到复合型、成熟型,但它们之间是伴随着书体的演变而变化的。楷书的笔法形成也是如此,它是在简书、隶书、草书笔法的基础上经过前人的探索,又增加了一种笔法——提按,这种笔法虽然以前从来没有过,但是,它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在更早以前的简书中就有了这个的稚形,只不过楷书有成熟中,笔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研究楷书、学习楷书,就首先要搞清楚它的笔法特点,对楷书笔法的来龙去脉、今生前世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以后,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它的书写特点,才能真正掌握楷书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书写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