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死充满了悲壮——北京东城北新桥三条手机速写上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他的死充满了悲壮——

北京东城北新桥三条手机速写上

北京东城北新桥三条位于东城区东北部,雍和宫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雍和宫大街,南与酱房东夹道、酱房西夹道相通,并有支巷通北新桥二条、草园胡同,北与前永康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相通。全长731米。属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管辖。

北新桥三条,明朝属北居贤坊,称王大人胡同。清朝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东段称赵公府,西段称王大人胡同。民国36年(1947年)称王大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八仙巷并入,改称北新桥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六条,后恢复原名。胡同内有明末太监王承恩的宅邸,清朝时为理郡王府,民国时王府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在王府旧址建成中华全国归国华侨事务委员会。据传,王府西侧的广恩寺曾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别墅,后为一木材厂老板所有,拆走了寺中大批木料与砖瓦,使广恩寺成了空场。广恩寺原址建成华侨饭店。现胡同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侨务办公室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王承恩,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为明朝末年司礼秉笔太监,曾属曹化淳名下。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督察城守。十六年,监督京营。十七年三月,提督京营,又受命整顿内官备亲征,深得崇祯信任。

王承恩原本是东厂安插在信王府里的眼线。用来监视信王的一举一动,王承恩出身贫苦,他的母亲被恶霸糟蹋致死,迫于生计,他自小净身当了太监。后来奉命服侍和监视未成年的信王一直到死。

明朝末年天启帝驾崩,犹豫没有子嗣便传位于自己同胞弟信王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王承恩也跟着升迁为司礼秉笔太监,王承恩不像明朝的其他太监恶贯满盈,他心底善良,忠心耿耿,城府极深,他上任以后并没有裁撤厂卫制,反而大肆整顿,完全听命与皇帝的调遣,一言一行都受到皇帝的监督,使崇祯朝免受了阉党的祸害,每当皇帝与大臣之间有矛盾时,王承恩都加以周旋,化解矛盾,凡事都以大局为重,同时他手段极多,专治那些庸臣奸臣专为皇帝举荐人才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可以说一时净化了明末官场腐败的风气。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三时,京城为李自成的大军所破,绝望无助的崇祯帝仰天长啸,钦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妃嫔在坤宁宫自缢殉国,崇祯帝手持宝剑,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又剑伤长平公主,后宫中传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令人战栗的哀号声。

崇祯帝披头散发、神情恍惚,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之下跌跌撞撞地登上煤山(景山),面对满城的烽火硝烟,满目苍夷,崇祯帝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奋力留下血书遗诏:“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随后,崇祯帝朱由检怀着满腔的悲愤、孤独、寂寞与绝望,在王承恩的帮助之下吊死在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时年三十五岁。

而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帝王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机会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