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盗漕米一百石处以绞刑——北京东城北新仓胡同手机速写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偷盗漕米一百石处以绞刑——

北京东城北新仓胡同手机速写


   北京东城北新仓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北部。东直门桥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大街,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南与库司胡同、北弓匠营胡同、仓夹道相通,北与北新仓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相通。全长628米。属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管辖。

    北新仓胡同,明朝为海运仓(赛百万),是储存大米的仓库,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建。清朝属正白旗,称北新仓。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新仓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元代,东直门一带曾为运粮河道。明中期,继续进行漕运,明英宗正统十年建立海运仓,储存漕粮。故南门为海运仓,北门为北新仓,结构呈"日"字形,两仓实为一仓,南门为海运仓,北门为北新仓。。明代初期官仓有严格的收支制度,收、放粮的容器也有严格规定,对仓库重地控制严格,除了交粮和验收人员外,任何人不许进入粮仓。。明代北京官仓,除用于政府各项开支外,还将部分粮食用于平粜和赈济。

    收放粮的容器也有严格规定,量器一定要按明洪武时代规定的大小、经政府有关官员校准后,在斗、角上还要烙上年月及提调官姓名。没有政府烙印的量器—律不准使用。私自伪造者,一旦查出便治罪判刑。但明末时,偷盗成风,里应外合,使仓库的粮食多被偷盗。

    清初对仓库管理尚严,刑罚亦极严酷,偷盗漕米一百石以上处以绞刑。北新仓仓廒清初有四十九座,康熙年间发展到八十五座。但到清代后期,各仓积敝更深,官役朋比为奸,将仓中好米盗出,以腐朽者充当俸米。经桂春任仓场侍郎时,曾下定决心,破除情面,彻底整顿,稍有好转,受到京都人士的称道。其在任时,还建了一些仓廒。民国时北新仓,改成陆军被服厂。现仍存仓七7座,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强占粮仓。明、清两代官仓贮粮的历史结束。北新仓的仓房为砖砌,每廒五间,仓面阔23.6米,进深17米。清初有仓廒49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增至85座。现存仓廒7座,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明永乐年间,东直门内以南部分曾为元代湖泊,明代利用湖泊将漕运粮食直抵粮仓。其后,于海运仓之北建了北新仓。故形成了并列二路院落的两座仓库,海运仓对南开门,北新仓向北开门。

    清代仍明旧制,清初时有仓廒49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增至85廒。“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强占粮仓,北新仓作为粮仓的使命就此完结。海运仓光绪庚子年(1900年)被改为仓场公署,民国时改建为朝阳大学,建筑陆续被拆除。民国时,北新仓改为陆军被服厂(仓库)。

    今天,北新仓仅存仓廒6座,为某单位使用。在北新仓现存的建筑中,龙门、官厅、监督值班所、官役值班所、科房、大堂、更房、警钟楼、激桶库、太仓殿、水井、辕门、仓神庙和土地祠等建筑已经无存。现存仓房共9廒。

    东廒座为三廒联排式,是现存廒房中联排最长者,南廒座为二廒联排式,其余均一座一廒。每廒座内为五间,明间开门,面阔23.6米,进深17米。建筑屋顶采用悬山合瓦皮条脊,有的前后出檐椽,不用飞头,有的为封护檐做法,檐下施菱角檐,山墙上还设有石制檩垫,用以代替山墙处的木制梁架来承托檩子,这种做法被称为“硬山搁檩”。二种出檐处理的廒房均于前坡出面阔4.2米,进深2.6米的悬山垂檐廒门,北新仓仓廒屋顶上末间开设气窗。

    廒房用五花山墙,墙体用“黑城砖”以糙淌白砌法成造,厚重以求保温,其底部厚达1.7米,顶部约1米,收分显著。现状墙面开有大窗和小窗,大窗有明显改造痕迹,参考南新仓、禄米仓的墙身做法,大致可以判断,北新仓仓廒墙身原开小方窗。仓房内部结构为七架椽屋,共用金柱八根,每缝梁架中用三架梁,前后双步梁。建筑的构架形式与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四中“修仓厂”、“鼎新仓厂”中的记载基本一致。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