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老减弱,奖优罚劣—— 北京西城东绒线胡同手机速写
明代因胡同西门有木板桥,故名板桥。东段清代称张相公庙,以庙得名。《京师坊巷志稿》卷上云:张相公众说不一,有说祀河神,有说祀唐代镇守平庐的张仲武,有说祀宋人张夏。后两段合并,统称板桥。1911年后并入绒线胡同。后又将双沟沿并入,使绒线胡同向东延伸至司法部。1965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此段在东,故称东绒线胡同。北侧有东绒线胡同小学,原为清代右翼宗学旧址。右翼宗学原在西单北小石虎胡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移此。 张仲武(?—849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清河。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族自祖辈起世代于幽州军中任职。张仲武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左氏春秋》,后投笔从戎,官至蓟北雄武军使。 会昌元年(841年),张仲武率军讨平卢龙军变,获朝廷承认,担任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等职,封兰陵郡王。张仲武在任期间,大破回纥、契丹与奚族,并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面回纥招抚使,降服回纥,累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张仲武的祖父张仁宪,官至太子中允,后追赠工部尚书。其父张光朝,官至兵部尚书。张仲武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左氏春秋》,后投笔从戎,官至蓟北雄武(今天津蓟县)军使。 会昌元年(841年)九月,卢龙军乱,牙将陈行泰发动兵变,杀节度使史元忠自立,但时隔仅一月就被牙将张绛诛杀。张绛慑于张仲武威名,一度请其主持军务,但后来又改变主意,上书自请为节度使。张仲武大怒,起兵进攻幽州(北京)。为了名正言顺,张仲武特派长史吴仲舒到京师长安,请求率本部兵马征伐张绛。 吴仲舒说服了宰相李德裕,经过权衡考虑,唐武宗拜张仲武为卢龙军兵马留后,并命抚王李纮遥领卢龙节度使,允许张仲武率军平乱。张仲武以精兵八百、土团五百一举攻破幽州,诛杀张绛,平定了暴乱。武宗旋即授张仲武为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检校工部尚书、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封兰陵郡王(《新唐书》误作兰陵郡公)。 会昌二年(842年)正月,武宗正式任命张仲武为卢龙节度使。此后,张仲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耕织,发展经济,实行军垦,保护民生,并严格操练兵马,裁老减弱,奖优罚劣,使卢龙治下面貌焕然一变,军队士气骤涨,战斗力提高,成为唐末诸镇中的劲旅。 张仲武就任时,回纥大将那颉啜统兵南犯掠边。张仲武在增强边地各城守备的同时,命其弟张仲至及裨将游奉寰、王如清等率军三万予以反击。此役,卢龙军一举击破回纥骑兵,收降三万余人,斩获不计其数。那颉啜只身北窜,被乌介可汗所杀。挟战胜余威,张仲武又派大将石公绪兵进契丹、奚族两部,尽杀回纥监使八百余人,从而恢复了唐王朝对两个部落民族的管辖。 同年八月,唐廷发兵三路,北伐回纥,张仲武加官检校兵部尚书,充任东面回纥招抚使。在历时数月的征战中,张仲武与其它两路兵马紧密配合,收降回纥十万余众,乌介可汗被迫远遁西域。 此后,仲武对不服从唐朝管辖的奚族个别部落,又以武力征伐,迫其首领俯首称臣,向唐天子纳贡。作为一代名将,“破獯鬻之众,帐盈七千;拓鲜卑之疆,地开千里。万狄稽颡,百蛮投诚”。 大中二年(848年),张仲武加官检校司空。其后累加至擢累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三年(849年)五月(《资治通鉴》作二月癸巳,由卢龙军奏闻),张仲武在任上去世,追赠太尉,谥号“庄”,军中拥立其子张直方继位。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