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把中间的头发剃掉?个人觉得很丑哦

 袁载誉 2020-08-13

已经专业科普历史10年了

配图来源网络,若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圆脸兔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名叫《月代头布丁》。乍一听这名字,只觉得无厘头,很奇怪,布丁就布丁,怎么会叫月代头布丁呢?这名字谜之奇怪。

其实,这要从男主角的发型说起。在电影中,女主角见到男主的第一印象就是:穿着古装、发型古怪。那么男主的发型究竟有多奇怪呢?中间的头发全部剃掉,却又在脑袋两边留下了少量头发,使得中间秃头部分像一块小孩子的尿不湿覆在头顶,非常的滑稽。

说实话,这样的发型,着实不怪女主大惊小怪,因为真的欣赏不来。但男主作为一个从日本古代穿越而来的人,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个发型很得男士喜欢,并且它还有个很美好的名字,叫月代头,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名唤作《月代头布丁》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己国家的女士都欣赏不来这么奇怪的发型,古代的日本男人为什么还是把头发剃成了所谓的月代头呢?

月代头来源


“女为悦己者容”,人们生来便注重自己的外表,而作为形象代表的发型无疑是很重要的,古代日本男人将发型给“糟蹋”成这样,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作为一个好战民族,日本人的许多习俗、行为都与战争有很大的关系,就连发型也不例外。

九世纪中期,日本一些地方领主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扩张自己的势力。久而久之,这种武装力量越发强大,渐渐成为了一种制度化的军事组织,他们被称为武士。

到了十世纪,朝廷势弱,无力镇压地方叛乱,无奈之下,求助武士,此后,武士成为日本特权统治阶级,为朝廷平叛。

在日复一日的战争厮杀中,武士们的头发成为了他们的一大困扰,各种原因,各种情况,头发始终要散落,在战斗搏杀过程中,这无疑是要命的。因为头发散落之后,前部分的头发会完全遮住武士们的脸,从而导致视线被挡住,看不清,这十分影响战斗结果。

因为头发丢失性命,这真的太冤,但武士们始终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有的武士经过思考,直接把头发给剃了。但是也不能全剃,不然就成了和尚了,既然如此,那就只剃掉中间头顶中前部分的头发,留下来两边少量的头发。这样的话,就算在打斗过程中,头发散落了,那也只会披散在两边,也不至于遮住眼睛,影响战斗结果。他们把这种发型称为月代头。

不久,因为月代头发型效果实在是很明显,越来越多的日本武士争相效仿,这个发型传得越来越广,久而久之,居然就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月代头不再只局限于武士阶层,渐渐流入民间,成为古代日本男子常梳的一种发型。

不过,关于月代头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武士们头盔戴得过于频繁,导致头皮闷热瘙痒、头发脱落,于是,就直接把中间部分给剃掉了。以至于后来,战事越发频繁,这种发型也就越来越流行了。

月代头发展渊源


据日本相关资料记载,月代头这样的字眼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公卿九条兼实的日记《玉叶》中,“自件廉中,时忠卿指出首,其鬓不正,月代太见苦,面色殊损。”由此可见,日本月代头最早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唐宋时期。

进入镰仓时代、室町时代以及战国时代,月代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当时的流行发型。

《太平记》卷五中曾写道:“片冈八郎矢田彦七脱下头巾,把手指放在头侧。成山状的头发,显露出之前月代的痕迹。”对照此前月代头的起源以及日本历史,基本可以推测,在镰仓时代、室町时代,这样的月代头应该流行在军队战场之中,毕竟普通人还是需要很大勇气才能留下这个发型。

而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头盔使得军人们头皮闷热瘙痒,月代头这样轻便的发式就越来越吃香,渐渐成为了当时军队中的主流发型。

进入江户时代,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或许是过于轻便,又或许是时代相对安定,民间的男子也渐渐选择月代头,甚至还根据成年男子自身的从业要求,演变出了一些很细微的变化。毫无疑问,月代头越来越流行了。

但好景不长,历经时代的变迁,日本到了明治时期,武士集团走向没落,明治天皇上台,完全推翻了幕府漫长的统治,学习西方,全盘西化,月代头迎来极大的挑战。1871年,天皇政府颁布《散髪脱刀令》,由于众人不适应散开的发式,月代头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过往烟云。

袁史有话说


为了打斗过程方便、作战方便,把头发剃成月代头,其实,说实话,这样强烈的目的性,我非常能够理解的,毕竟日本是好战的民族。

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勇气,月代头这样的发型已经不能说是丑陋了,应该说实在是惨不忍睹。真的,能够凭借武士的一己之力,将如此惨不忍睹的发式一举推成全国流行发式,这一点,我们得承认,日本人在“团结”这一点上,真的做到了极致,包括发式也要一样!

不过,审美是很主观的东西,可能人家日本人的审美偏偏就决定了他们喜欢月代头这样的发式吧!

参考资料:
江村旧年.《月代头布丁》:穿越武士的洋果子之旅[J].中国烹饪,2011(10):122-122.
“袁史”公众号,文史作家袁载誉的自留地,专注人文历史知识分享,免费共享古籍PDF版(老照片、古籍善本、地方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