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个正常人,潜入12家精神病医院,最后都变成了精神病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大家好,这里是“第一心理”课堂,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或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有没有想过,倘若有一天你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又将如何。

现代社会,随着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隐性伤害和后果,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神病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这足以说明社会开始试图靠近这个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

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心理疾病专家Rosenhan曾经做了一个旷世举目的实验,他联合八名实验人员伪装成了不同精神疾病患者分别潜入十二家精神医院卧底(依次潜入)。

这些卧底会伪装自己是精神分裂症状纲目之一,比如,有人声称自己有幻听,有人则说自己有幻觉等等。当然Rosenhan在挑选实验人员的时候,在精神和心理方面是有极高要求的,他们必须是身心完全健康,精神独立而正常的人。

在入院的时候,临床科医生会让他们述说自己的人生历程,以作为评估的标准。其中有一个卧底随心所欲的说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遭遇是,幼年的时候和自己的母亲建立了不健康的依恋关系,以至于成年后,他和自己的母亲关系并不好,转而和父亲的关系经历了从恶劣到缓和的过程。

在后来的新的核心家庭中,自己和妻子关系相当密切,当然偶尔的吵架是不可避免的,而孩子的管理也比较严格,但是不会采取暴力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这些是来自于一个伪装者的陈述,在医生和护士眼中,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的陈述。这一番似乎比较正常和客观的自述中,记录的护士却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此人原生家庭给予他的是不健康的关系和依恋,所以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孩子会有严重的情感疏离问题,比如和自己父母关系的转变,表明他是一个情感极其容易波动的人。

而后来在新的核心家庭中,他将自己的不稳定带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是他改变了方式,妄图用温情的方式从精神上控制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最后,实验人员就是这样一个个进入了精神病院,在经历了简单的心理治疗后,实验人员们开始告知医生和护士,自己已经没有幻听和幻觉了,并且在这段时间里面,他们会完全按照医生的命令服药和进行一系列活动。

当然他们是假装服药,与此同时会记录在精神病院中的点点滴滴,开始他们的记录是偷偷摸摸的,后来他们发现即使自己光明正大的记录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的任何行为在工作人员的眼中都被烙上了精神病的烙印。

工作人员还会给他们的行为做合理的精神分析:入院精神紧张,用记录行为来缓解紧张情绪,因为精神病院中除了吃喝睡以及服药,再没有别的事情做了。

他们在工作人员眼中是停留在口欲期的阶层中,所以他们的问题,从来不会被认真倾听和采纳。曾经有一个实验者问工作人员,自己已经好了,什么时候可以离开医院。

但是得到只是答非所问的回答,在整个过程中,双方甚至没有任何的情感和眼神交流。即使他们觉得你可能已经康复了,也会自己议案上记录下“好转”一词,更不可能离开了。由此可见,一旦进入精神病院,精神病的烙印是磨平不了的。

现代医学界,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已经算是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也更改了五版之多,诊断也要多方面综合评估,比如症状、时间和影响等,所以,Rosenhan实验过程中,仅仅因为伪装人员的描述,就确诊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了。

即使如此,来自于旁观者对于精神病人的评价还是片面的,非议的。不论是社会主流还是舆论媒体,都会把那些行为适当的人和事物冠以精神病的名称。

很多触犯法律的人,也会佯装精神病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者一定程度上也会被认为是小心眼,偷懒等。

我们从实验中看到,一个正常人一旦被打上精神病的烙印后续就不可能摘下去了,他们不能被社会和人群所接纳,自己也会相当孤独和痛苦。社会心理学研究数据显示,人群中,大概有逾2亿人是潜在的精神病患者,只是大多数并没有确诊和接受常规的治疗而已。

很多大学的心理学科,都会反复强调精神病这个概念,即不能或者没有办法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人群,目的就是为那些曾经罹患精神病而后来康复的人正名。所以那些还在给这类人群贴标签的人,请不要再泼脏水给他们了。

在北京有一个烘焙坊吸纳了六位精神病患者工作,开始让他们接受这项工作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从康复中心来的,在工作方面是有局限和欠缺的,另一方面他们始终觉得碍于自己身份缘故,不会有人真正的接受他们买他们的面包。

所幸在鼓励之下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学习做面包,然后他们所做的东西被一些国际学习接受。渐渐地人们发现,他们开始在社会中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了。

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回归正常,他们为此努力着,而我们社会和旁观者能够做到的就是,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努力帮助他们走出来。

笔者希望这是一篇能够帮助你理解精神病人的文章。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引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