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宣布一个好消息,他就告诉你悠着点儿,别高兴得太早。你说一个坏消息,他就连连附和,说你就是配得上这个结果。你说未来想干什么,他都会反驳:“早点儿睡吧,梦里啥都有。”有梦想或是因为失败被嘲笑也就算了,凭什么获得成就的时候还会被否定一番? 
自卑与补偿心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原生自卑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或是家庭条件不够优秀而引发的自卑感,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种自卑感,我们的一生都会受其影响。次生自卑大多产生于我们成年后,因为发现曾经那些激励过自己的目标或是自己想要达到的标准,在这个时期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就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一般而言,拥有次生自卑感的人,都会回到童年去寻找答案,原生自卑可能会造成我们“从骨子里就感到自卑”的心态。 那些经常否定你的人,也许就是用否定制造一种我比你强的印象,从而掩饰或是克服他的自卑。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这是一种补偿心理。我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我所愿,总会出现一些意外或是偏差,为了能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我们会从其他地方寻求补偿,打击别人就是一种方式。如果说自卑是一种“我比不上你”的感觉,那么补偿就是对这种观念的修正。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过度补偿方法是不可取的,严重者可能会形成反社会行为,甚至是犯罪入狱。不过,对自身而言,如果我们能正确运用这种补偿心理,在体会到不如他人之后,反而从自卑中的获得正向能量,去发展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是一种自我成就之道。
攻击性一个人否定他人,其实是对自己攻击性的释放。从人类演化的进程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攻击本能。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看来,这种攻击本能是一种强大的破坏力,被称作“死本能”,当我们想要将这种对死亡原始的欲求转向他人时,就会表现为攻击行为。洛伦兹(Konrad Zacharias Lorenz)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攻击其实是一种适应性行为而非自我破坏。有的人把“否定”当常态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攻击可以让自己取得想要的资源,确保自己能够生存。多拉德(John Dollard)认为,挫折会导致我们某种形式的攻击。 这些挫折并不只是我们已经失败的事件,它指的是所有,任何妨碍我们完成目标的事物。当你获得成就时,在另一种意义上你就是阻碍了他人的发展,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正在经受挫折,于是会主动攻击你,以此来寻求受挫能量的释放。比如你的父亲在职场上被欺辱,他就会在回家后对你和你的母亲进行呵斥,以此来释放攻击能量。有的人,无缘无故就会怼你,就是将你作为了替代性攻击对象。
自我防御机制当自我运用理性的方法也无法缓解焦虑时,就会采用非理性的方法来对抗焦虑,以此达到维护身心健康的目的。这种保护自我的方式,被称为自我防御机制(defence mechanism)。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自我保护,带有自我欺骗的性质;还有一个是通过伪装或是歪曲事实,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否定、认同、压抑、合理化、过度代偿等。其中,合理化是指一种“酸葡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所以,打击和否定他人其实是对自我的保护,用一些模糊的理由为那些不可以接受的情感辩护。无论出于什么心态,一个常常否定他人的人都是很难交到真心朋友的。说话是一门艺术,语言是一种力量,带有否定感的词汇会给人先天的不适感。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否定”别人的人,请调整你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个体,希望彼此尊重。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