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来没有真正尽兴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完成了某件事,或者是碰见令人喜悦的事情,内心十分欣喜和幸福的时候,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和不安感也会随之而来。
这样的感受会让你感到局促和不安,甚至盖过了之前的幸福和喜悦感。
这种感觉的转变,实际上是代表着人们陷入了情绪鞭挞之中。
情绪鞭挞指的是一类心理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问题,是因为个人的潜意识和成长影响与实际情况出现了严重背离。

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由于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致使自己始终难以有归属感,充斥在心中的更多是自卑感和挫败感。
即便在未来的生活之中,他们遇见了十分美好的事情,也会在幸福感之后感受到压力。
这就是个人潜意识与其内心所想的不对等。
过去的时间里,有不少来访者都有这样的问题。
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生活总是充斥着矛盾和搏斗。这类人往往不是家庭贫困,就是社会地位较低;不是遭遇过暴力伤害,就是十分自卑和小心翼翼。
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认为自己和美好的事物、生活是不存在任何关联的。
但他们的真实内心往往是十分向往幸福和美好的。

可是,当这份幸福和美好真正落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反而会选择逃避。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份美好,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地位不相符。
所以,在片刻的幸福之后,落入的是挣扎和矛盾的沼泽之中。
亦或是,在他们选择从幸福感中抽身,重新回到熟悉的那种自卑和失落当中。
此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久违的平静。
这个时候他们找到了潜意识和自我内心的对称感,安全感也就随之而来。
这样的情绪鞭挞对于个人是十分煎熬的,也会使人们错过对幸福和喜悦的体验。所以,应该如何摆脱情绪鞭挞呢?

达到潜意识和内心的统一

达到潜意识和内心的统一是很难做到的,可是,但凡做到,便能够彻底甩脱那种“与生俱来”的自卑和失落感。
《三国演义》有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意思就是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情绪鞭挞,是源于自我潜意识和内心想法的不对称,那么我们应当进行自我暗示,告诉自己:“美好是我应该拥有的,不需要害怕”。

经过这样的长期自我暗示之后,人们往往能够感受到信心大增,同时自我归属感也会得到提高。
自我归属感指的是,个体与所属群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个体与群体之间从属关系的认定和维系,自我归属感则是认定和维系过程的心理体现。
1943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认为“归属和爱”是人类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需要,人们才可能完成自我实现。

回归本心,接受现实

达到潜意识和内心的统一之后,应当着眼于当下的实际情况。
往事已随风而去,那些令自己感到心酸和不幸的遭遇早已是过去,而眼前的路是崭新的。
未来的一切,都是由我们自己打拼和创造的,因此,以后的人生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铁血宰相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曾说:“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困难和不幸并没有那么可怕,一切都早已过去。
活在当下,脱离莫须有的压力和失落,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得更加恣意和精彩。
情绪鞭挞,顾名思义,是情绪的鞭挞,通过个人对情绪的控制,便可以摆脱这样的鞭挞。
因此,从现在开始,依照上述的两种办法,给予自己积极正向的暗示,使潜意识和内心能够达到平衡。
接着,着眼于当下的生活,勇敢地接受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幸还是不幸、是成功还是失败。
从这之中,找到自我的归属,成为更好的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